2022智慧交通创新50强

2023-04-07 eNet&Ciweek

640.jpg

又一蓝海

我国智慧出行的产业链由上游的感知层、执行层、判断层供应商,中游的主机厂、自动驾驶企业、智慧交通服务商,下游的不同场景使用方共同构成。经过前期技术发展,如今的智慧交通行业发展已进入技术升级及商业化落地阶段。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简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

同年8月,交通运输部响应纲要,印发出《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通知,表示到2025年,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应用场景。

以此为节点,互联网大厂加快了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布局,智慧交通也因此成为互联网大厂争夺的又一蓝海。百度、腾讯、华为等互联网大厂在超大项目参与度也在逐年升高,项目总规模高达几十亿,这些互联网大厂在超大项目中参与度的提升,给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带来更多压力。

传统互联网科技公司涌入智能出行赛道,如百度专注无人驾驶领域、华为专注新能源汽车软件开发领域等,纷纷开辟出了智能出行发展的新局面。智慧出行市场的大幅增长将推动下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同时智慧出行所涉及的车联网、车载通信、服务平台等技术将成为下一步被带动的产业。

有相关产业专家认为,出于智慧出行领域所需资金、技术基础的苛刻程度考虑,智慧交通蓝海市场并不容易被争夺。从落地层面分析,目前智能出行布局者正在面临商用化难题,生态建设能力、解决方案联动能力越强的厂商越有可能进入下场角逐。

呈现形式

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到今天,尽管很多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过快的城市发展速度让城市在整体性、系统性、先进性方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一般来说,交通拥堵问题出现主要源于交通规划设计、交通管理、城市特性三个层面,由于不同城市间资源占比、基建建设、交通规划中存在差异,各大城市在进行智慧交通场景落地时呈现出的痛点也不尽相同,从而技术落地切入点也会不同。

如果将城市运转看作一个有机体运行,那么囊括了道路、轨道、水运、航空运输等系统的路网就如同人身上的血管,它搭载了生存必不可少的交换的需求,而只有通行的空间充裕、运行负荷合理、需求与资源优化配置,有机体才能正常存活。

落实到具体地方省市的行动上,则体现为一系列智慧道路建设的地方标准规范和示范、试点路段,如智能感知设施建设指南、智慧高速建设实施方案等。

以北京市为例,从2022年5月起,北京亦庄建成智能路口332个,覆盖经开区60平方公里,路口信控智能优化效果直观,目前实现单点自适应路口车均延误率28.48%,车辆排队长度下降30.3%,绿灯浪费时间下降18.33%,绿波道路车均延误减少16%以上;北京通州区全区除在建道路外,所有路灯信号灯已全部实现联网控制,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灯信号灯全部实现智能化控制。

让路变得更“聪明”

智慧交通所要达成的目标本质上是尽可能快捷、低成本、安全、环保地将人或物运送到目的地,它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对城市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影响。智慧交通这一领域几乎应用到了我国现阶段能达到的最高技术,通过这种更智慧的方式可以解决当下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能,让路变得更“聪明”。

(文/元素)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