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过,意义的三大显示要素是品牌、故事、原型。下面就谈谈“讲故事”在意义表达中的作用。
大家知道情感因素,是创造良好体验的必备条件。但情感是理性经济人对付不了的事情。因为情感是有理讲不清的。但是一旦通过情感打动了人心,让人们达到像高峰体验那样的狂热状态,消费者就会追涨杀跌,价格越高反而越买,出现追星现象。例如夜里12点起来排队买苹果电脑。
与制造业产生价值的方式不同,内容产业是要通过讲故事来把意义融入其中。人们在评价一部好的作品时,有时会说,作者让每一位读者在主人公的一生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生。这就是通过讲故事令人产生意义的认同。由于制造业产能过剩,往往卖不出好价格。因此就出现了在制造产品上,通过内容附加价值这样一种流行的路子,也就是网红的路子。
但是有一个问题,在产品中附加内容的价值,其规律还没有被摸索出来。天才的作家往往是被饿死的,因为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机器生产的产品好卖。许多好的作品在作者有生之年却无法让作者养家糊口,比如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但是自己差不多是被病饿折磨而死的。但在数字经济中,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人们正在开始找到讲故事的规律。进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销售产品。由此形成了叙事经济学。
《叙事经济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勒的最新著作。讲的是如何把产品中包含的意义价值,用讲故事的方法,令消费者以体验的方式加以认同。
希勒提出叙事经济学的7个构想:
1. 流行趋势可快可慢、可大可小。流行趋势的时间表和规模有可能天差地别。
2. 重要的经济叙事可能只包含一小部分热门话题。传播率不高的叙事仍可能有其经济上的重要性。
3. 叙事星座比单一叙事更具影响力。叙事星座非常重要。
4. 叙事的经济影响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在叙事随时间演变的时候,不断变化的细节非常重要。
5. 真相不足以阻止虚假叙事。真相很重要,但前提是它得显而易见才行。
6. 经济叙事的传播力取决于重复概率。反复强化非常重要。
7.叙事大行其道依赖附属元素:人情味、身份认同和爱国情怀。这些元素至关重要。
这7个构想大致勾勒了打动人心所需要的那些要件。
其实,要论把握叙事之道的专业程度,文学理论比叙事经济学更为精深。这7个构想对于文学系的专业教材——如戏剧理论、诗歌理论、小说理论来说,无异是小儿科的。但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叙事经济学呢?因为文学系的理论研究打动人心,并不与赚钱联系在一起。并不与经济规律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杰出的文学家,为什么经常被饿死的原因。以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路遥为例。一生不为钱写作,病得只剩最后一口气时,才唯一一次为了5000块钱而践行了一把叙事经济学。因为再不掏钱,医院就要把管子拔了。而交完这5000块钱,医院才拔了管子。仅此一例就说明文学理论与叙事经济学的区别。
内容与经济的结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产业化,比如网络文学,把文学从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变成以赢利为目的的产业。叙事经济学要研究其中带来的规律上的变化。举例来说,过去,写一部小说,篇幅最长,也不过100多章。中国四大名著多在120章左右。但是网络小说动辄就五六千章。因为网络文学要按章节来收费,写得越长,收的费就越多。这和高速公路按里程收费差不多。写五六千章的规律和写一百来章的规律显然是不同的。如果打动不了网民读者,没人付费,那平台就会要求作者马上截止。反之,如果吴承恩这样的高手现在再写《西游记》,平台会要求,不能只写九九八十一难,要写到81的N次方,唐僧至少要活一万年以上,才到得了西天。
二是产业内容化。当产品本身的增加值很低,需要通过内容来提高附加值时,就会出现产业内容化。这就涉及给产品讲故事。举例来说,山西介休的山,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由于这是介子推被烧死的地方,有一段著名的故事,这里就成为有价值的旅游胜地。山西有许多山都有各自的故事,这就比那些没有故事的山值得游览。我们也可以认为讲故事给产品附加的价值是文化附加值。再举个例子。到社区里推销保健品,老头老太太不肯花钱,你无论说产品质量多么好,分量多么足,他们就是不肯掏钱。但如果你讲一个长寿的故事,然后说,我卖的不是东西,卖的是长寿。老头老太太就欣然掏腰包了,因为觉得长寿比东西本身的成本价值要高,从觉得不值,变为觉得值。
叙事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内容产业化和产业内容化其中的规律。叙事在经济上的着力点就是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针对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认同生活的意义所在而付钱。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中,为什么不流行通过讲故事来销售产品?那是因为在低收入条件下,经济的着力点和价值的承载中介不一样。
在低收入阶段,有价值没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也就是商品在功能上是否有用。重点在衣食,其中吃的堪比上帝(“食为天”,天即GOD),衣食堪比父母(“衣食父母”),能吃饱穿暖就快乐。在中等收入阶段,有没有价值,是由钱(交换价值)来标示的,是在社会交换中与其他人攀比中比较出来的,如比车、比房子,重点在住行。有钱就快乐。在高收入阶段,是否有价值,是由意义决定的,必须通过内容来显现,这就是为什么讲故事变得重要的原因。因为衣食住行解决后,容易出现有钱不快乐,例如日本的自杀率就比印度高。反过来说,只要打动了人心,钱花得就值。对意义来说,就是价格高比价格低值,钱在价值决定中的权重,相较于意义,在降低中。意义可以对钱的实际价值进行通胀或通缩。这意味着,讲故事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有点像央行在工业经济中的作用。
不要觉得讲故事这件事很low,人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都在研究叙事经济学。我们有什么资本,放不下架子来研究讲故事呢?
从希勒提出叙事经济学的7个构想中,我们先看出一件事来。这就是以钱为中介的经济,同以故事为中介的经济相比,最主要的异同在什么地方?
相同之点在于:都是以符号为中介,这一点是与农业经济不同的。钱是一种符号,信息也是一种符号。叙事不过是依托信息这种符号的内容表达而已。内容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有效的意义含量。与之对应的是钱这种形式,背后也有内容,内容是交换价值这种抽象信息。
不同点在于钱这种符号,它表达的内容是抽象的信息。钱是一般等价物的符号。不管100元钱上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100块钱与100块钱都是相等的。然而信息既可以表现抽象的信息,又可以表现具体信息。换句话来说信息的具体性、感性,是它不同于钱的地方。意义,不仅具有抽象内容那种普遍性,同时具有感性内容那种具体性、特殊性,是要通过体验来把握,离不开身体感官(视频、音频、触感)的把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更像邮票。邮票的面值是钱,但是邮票的实际价值却取决于内容。如果上面画的是猴,可能就比画的是老鼠,更有价值。
叙事经济学的7个构想多多少少都与信息的具体性有关。讲故事就相当于是把钱当成了邮票,通过改变它的内容,来改变它高于面值的实际价值。在未来数字经济中,商品有三层价值,第一层是使用价值,是包裹在最里边的所谓“东西”;第二层是给东西贴的标签,即钱表现的价码;第三层是附加在钱上的内容,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把钱变成邮票,讲得好,钱就变得更值钱,我们称为附加值(它是价值之于美好生活的美好度的相对距离),或意义价值。我们要重视《叙事经济学》的经济学上的道理,从中不难看出来。
结语
这是互联网“通灵术”研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