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蚂蚁集团暂缓上市

2020-12-10 eNet&Ciweek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已于11月6日启动退款程序。马云此前关于不存在系统金融风险和银行当铺论的言论,看来与现实之间,存在某种偏差。这缘于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某些微妙差异。因为事涉敏感,本文剥离其中的戏剧化因素,尽量用抽象理论语言还原事件背后的动力学机制和基本面因素,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通道

中国与世界经济正处于新旧转换之中,正在从以货币(金融)为中心的经济,转向以信息(数据)为中心的经济。在这个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扮演什么角色,渐渐成为一个焦点话题。

马云称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这番言论触怒了不少人。其实可以认为这个话的意思是,存在两个系统,一个旧的,一个新的。按新系统的标准,旧系统“没有系统”。那么新系统是什么呢?应该是指理想中的金融生态系统。用新的办法应对风险,这本是好意,但无论怎么理解,“没有系统”不等于没有“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肯定是存在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说话,在听者耳中,一定会听成,假设高风险对应高收益,我只对高收益负责,对引起的高风险(“系统性风险”)一概不负责。那监管当局不约谈你,还约谈谁呢? 

系统性风险为什么存在?其实,即使有了系统(新系统),风险仍可以依据一定机制向旧系统传导。通过扩展费雪方程,可以清楚说明这种风险传导机制:MV=BH。这里的MV是所谓“没有系统”的旧系统,M是货币价值量,V是货币流速(货币价格);BH是新“系统”,B是信息价值量,H是信息流速(信息价格水平)。

当前,B(信息价值量)对于M(货币价值量),在现实中正发生B2(数据资产)对M2(资本货币)的替代与置换。B2在此特指可以转化为生产资料使用的数据资产。发改委将其定义为“通用性资产”,如以数字代码形式发挥商业功能作用的虚拟店铺(发改委称之为“数字化生产资料”)。

假设流动性不变(信息中性,即H=1),等量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形态的资本)与等量的货币资本(价值形态的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举例来说,100万元的货币资本,可以购置100万元的生产资料,在工业经济中,这是没有区别的。但在数字经济中,100万元的货币资本,形成100万元的生产资料后,可以把同等功能的生产资料(实际是与实体生产资料等功能的程序)“复印”(发改委称为“复用”)100次,例如将一间与实体书店等功能的虚拟书店“复印”给100个不同老板,形成100间虚拟书店(发改委称为“通过平台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多次复用”),这样,就相当于形成了1亿元的生产资料。这时,信息不是中性的,在总财富不变情况下,信息市场可以从价值量上,将名义货币的价值浮动百倍。

以上说明两个市场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传导通道。它可以传导高收益,也可以传导高风险。有人把这种新模式等同于一般高倍利用杠杆的衍生金融工具,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以通用性资产替代货币资产,是政策鼓励和支持的。运用得当(顺承实体经济)对化解金融泡沫有意外之利。但是,以数据流动性替代货币流动性,这种传导也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如果背离实体经济,可能放大泡沫。这一点也不能忽略。

MV=BH这个公式已显示,新系统与旧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不是相互隔绝、互不影响的。主要需要当心的是,一旦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之差被转用于利益再分配(如定向收割于特殊利益集团)时,在有效需求不足作用下,可能发生的总供求级的系统性风险。而且,并不是仅仅靠信息市场(BH)上的信用可获得性,就可以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举例来说,在经济周期发展到衰退阶段时,可能出现集中性的中小企业还不上贷的情况,这时即使信用在数据水平是透明的,该还不上贷,还是还不上。这时的信用机制只是高效地告诉人们,信用没有了。不是说,将资本货币转到别的机会头上就可以了,而是转到哪里都一样。微观上看似没有风险,但风险转移到宏观。所以不能把高效效用绝对化。供给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告诉我们,最终决定因素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对接。从理论上讲清楚了,有助于避免误解。

二、系统的重心在金融,还是在信息

马云说银行现在是当铺思维,这本身有一定道理。数字化过程中,实物抵押已让位于数据信用机制——无论是基于硬信息(如德国IPC),还是软信息(互联网常用的)——甚至(分布式的)信任机制,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但作为创新者的互联网金融自己是否也有问题呢?肯定也有。最大问题,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失去互联网“自性”的问题。

按照比较“纯”(而且前卫)的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与金融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信息为本体,后者是货币为本体。互联网金融的重心本来应在互联网(即信息服务),而不在金融(货币服务)。从量的区别来看,以万亿为单位,前者收益是两位数这个量级的,后者(货币买卖佣金)只是一位数这个量级的;从质的区别来看,前者以信息对称为取向、为常态;后者以信息不对称为取向、常态。新旧业态转移,本来应按这个方向前行。

互联网金融演化到现在,虽然有别于金融业传统做法,但受金融利益的诱惑,时时偏离自己所长,甚至存在被华尔街思路劫持的危险。金融圈中那些专门加杠杆空转的特殊利益集团(这次除了明天系,其他基本都到全了)蜂拥而至,未必是好事。从蚂蚁集团的资本构成来看,能否坚持得住互联网的初心,是一个考验。这些“朋友”具有俘获蚂蚁集团的明显动机,就是利用高倍杠杆吸金。而阿里人如果倾向 “先赚容易赚的钱”,就容易迷失自身。 “容易赚的钱”不是那么好挣的,如果定力不足,被金融大鳄俘获,就可能出事,时候一到,全部报销。与其如此,暂缓蚂蚁集团上市,乃至不上市,可能也不是坏事。

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是金融业的痼疾。原来以为是技术上做不到信息透明,现在看来,是利益不对称,决定信息不对称。在离华尔街那头牛很近的一间办公室,一位金融家亲口告诉我,华尔街这一行的真谛就在于,靠“惩罚用户”赚钱,原话就是这么说的。意思是信息不对称,我知道,你不知道,传导到利益不对称,就是我知道所以我赚了,你不知道所以惩罚你,把你的钱变成我的钱。这一套现在又通过一些英语讲得比较好的人搬到中国来了,造成流动性在金融、房地产空转。互联网业出于自身的自性(以信息、数据为业,擅长透明化),本应与这些人为敌,现在不要反搞成一伙的了。

不是不可以批判银行当铺思维,但更要与华尔街的金融自我中心论划清界限。正确的路,是走自己的路,不带华尔街们、五道口们玩。别人做不到,但阿里巴巴完全有这个条件。这就是:让信息与使用价值(实体经济)直接短路,把交换价值(金融虚拟经济)旁路了。这比各种金融这个系那个系的路子,最终可以多赚十倍的钱,而且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与宏观大局也合拍,可以共赢。

互联网的前景比金融的前景更光明,互联网人被金融人牵着鼻子走,令人无语。互联网人应发挥自身所长,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到资金池中搅和。蚂蚁集团被一群金融骗子围着,这次嗨过头了,希望能适当听听来自同业的逆耳忠言。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