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成立群众性敬老组织

2019-12-10 eNet&Ciweek

最近,信息社会研究圈子里的人,有三分之一跑去研究老龄问题,还成立了三十人论坛,我是属于无动于衷,拒不入伙的。不料,本周到底还是被另一些研究信息化的人,捉去开养老政策的会,说是与信息社会的组织转型有关,只好去了。听了许多高见之后,忽发奇想:中国何不成立群众性敬老组织,来解决日益迫近的老龄化问题。

先谈学习别人的体会。听下来,老龄问题,可以概括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两大类问题。老有所养是传统问题,主要趋势是社会化养老。容易理解,因为居家养老,很难行通了,计划生育搞得儿孙“一代不如一代”(指数量),自然要由社会来解决这个问题。老有所为,则是新的问题。进入知识经济,60岁退休时,正是知识生产力最高的时候,到75岁前,判断力、经验俱佳,需要充分利用起来,变社会包袱为社会财富。对此,也举双手赞成。

我倒是生出另一个想法。学者想的是,老龄这件事本身怎么搞好。但政府想的可能是,老龄这件事,最后的责任人是谁,出了事找谁。我觉得这么想比较提纲挈领。沿着这个思路来想,小孩子的事,有少先队管;青年的事,有共青团管;妇女的事,有妇联管;工人的事,有工会管……这些管事的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群众组织(在中编办,又称群团组织),一共有22个,就差一个老龄组织了。将来老年人会接近3亿,比22个群团的哪个人群都多。为什么有全国性的计划生育协会,没有全国性的老龄群团呢?

思考这个问题的大框架,恐怕是应该先想,政府、市场、社会,哪个层次负责比较靠谱。把老龄问题,定位在政府层面建立组织解决,有相当难度,也不符合趋势,还不符合国情。中国不同于北欧福利社会,什么都让国家包了,国家包不起。定位在市场层面,交给企业解决,优点是企业效率比较高,老年人有房有钱,一拍即合,这条路会走,但全押在这上面风险也比较大,一旦市场失灵,出了问题,都不知该找谁。所以,还是在社会这个层面建立常设的群众组织来解决比较好。信息社会的组织转型方向,也是在社会这个层面加大做文章的力度。

中国古代在其乡村社会组织运作中有乡绅制度,就比较系统地把老人的作用从社会细胞一级开始发挥出来,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乡绅由一些亦官亦民,非官非民的老人构成,主要是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乡绅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中,发挥了老有所为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反面例子是香港,不少存款三四十万的长者,都没有安全感,更谈不上尊严。香港右翼青年在政策辩论中怒言:为什么要我们每个月出钱供养老人?一个社会,无老不稳,久而久之,不乱才怪。

中国有敬老传统,可惜现在敬老院办成了养老院,在敬这个方面,做得远不到位,主要是老人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事务脱节,有能(未失能)而无为(少作为)。将来的敬老组织,应把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有机结合起来。有为,而有位,而有敬,从而使自我实现这个层面的“敬”,成为老年人的追求与收获,使生活更加美好。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