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与高潮是怎么回事?(下)——互联网弦论系列谈之十九

2019-11-05 eNet&Ciweek

5、逼近高潮的秘密

如果没有弦论介入讨论,人们缺省的想法是原子论式的,认为关系只有同质、公共的关系,有它没它,不影响结果。就好比一个小球,沿着平滑的界面,均速、“理性”地下降,每个小球的速度、强度都是一样的,不用开始,就可以冷冰冰地计算其沙漏般可计时的均等结果。

用这种思想指导经济学与商业实践,现在看来,太影响赚钱了。因为经济学把情感、意志排除在理性之外,结果是生产出的东西一模一样,八万件衬衫才换一架飞机,基本没有利润,这是传统中国制造的活法。

弦论的启示在于,在理性之外,要加入行为。理性好比平滑、单调,行为相当于弯曲、刺激。人们在低收入时可以忍受单调的生活,但在高收入条件下需要释放激情。经济人理性从根上就没有达到高潮所需要的基因,像被去了势一样。而00后们消费,不仅讲究理,更讲究势(流行)。网红经常是势如破竹(当然来得快,去得也快)。搞经济的人,为了达到网红这样的效果,就不得不在理的规律之外,考虑势的规律。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一部大型交响乐的势,是怎么起来,并达到高潮的。其中的旋律、主题,都要经过呈示部、再现部的反复曲折,千回百转,反复激荡、汇聚,最终才聚到一个点上,喷薄欲出,达到恢弘的高潮。人生的自我实现也是如此,不经过风雨曲折,就难以见到彩虹。

弦论相当于告诉人们,小球下降的通道,不是平滑的,是弯曲的;不是只有一个维度的界面,而会沿着多个维度的面,发生各种反射与临界突变(非“理性”地激荡,就像彩票球的数字,随机生成,不可预测);而且小球是活的。因此小球下降的过程,是小球的自身选择与高维空间通道环境相互碰撞,力与力相互作用,释放动能的结果。一旦动能经各个维度界面的反射加速,恰巧窜入某个汇聚口(从郭美美、911到各种网红),就会出现爆发现象。在宇宙是黑洞,在人类,就是各种高潮(巴赫金称之为狂欢)。

我们发现,只有文科领域(音乐、文学、电影、体育)有高潮,理科领域(数理化)都没有高潮。有高潮没有高潮,在经济学均衡计算中差了一个零利润到正利润之间的差(AC-MC),人们俗称高附加值。弦论其实就在是讨论如何与传统中国制造流同样多汗水,但能赚出迪士尼、好莱坞那样的高利润。

我们不好说,心这种内含力(意志)与情感的异质性,借助品种(多样性)、关系(边、波、弦、膜)、邻接、度分布、位置(角色、地位)、中心度、聚集系数、距离、级联等,是否能达到天体物理学那样的十一个维度,但可以肯定,解析质的每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维度,都会提升关系的维度空间,从低维到高维,规定着力“泄洪”的通道和边界,让心力与情感沿着这些曲面及曲面的交错,从一个面,折曲地冲到另一个面,狼奔豕突,横冲直撞,一旦找到突破口(结构洞,如《哪吒》),就会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直下三千尺,一泻千里,纵横激荡。

6、质量-能量-信息的相互转化

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质能转化公式,显示了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关系。信息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猜测,有没有可能提出能量与信息之间的相互转化公式。

物转化为心,在自然界要经过质量(同质性的“物”)转化为动能。根据质能公式,质量转化为动能。而动能与“心”的联系在于,运动的高级化(在底质上生出知觉)会成为意识。而意识不是镜子,而是有强度的矢量,因此是凭动能与物质相联系的。

黑洞的特征是没有质量,但有巨大的动能,好像物被心吸引一样。物理学弦论揭示出,异质性以波(弦、膜)的形式,形成高维关系结构,是动能得以集聚的通道和场合。而动能背后,是能动的异质性(没有知觉的“心”)本身,在驱动质量(没有重量的“物”)发生各种变化。

黑洞很大,但体积却极小。这意味着什么?因为密度=质量/体积,人们猜测这代表着密度很大。但从黑洞的动能极大这另一面,可能得出另一个方向的推测:实到极处就是虚。什么不占体积?“心”不占体积。质量大到一定极限后,在动能作用下,向着体积极小的虚化的方向发展,有没有可能呢?这是一个问题。

德勒兹实际已经为我们暗示:物质是质量,能量即强度,信息即差异。信息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符号,而是具有能动性,体现为生生不息(复杂适应+复杂创造)之力,这是能量的源头。能动之力就来自差异带来的压差。

设想宇宙是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体,同质性的质量(“物”)只不过是占有长宽高三维(体积),而异质性的运动(质量的反面,即“心”,人的意识只不过是其高级形态)在时间(尤其是“内时间”)作用下,沿着某种轨道传送动能,形成质量与动能之间的转换。传统理解的时间,是同质性的时间,一旦放在高维,就会发现,好比一个小球,原来是按规则、平滑的沙漏,按钟表时间匀速滑落。但高维意味着,这个沙漏不是平滑的,是多“折曲”叠加的“褶子”空间,小球在各种弯曲折冲作用下,不断突变,经过势能加速后,可能向四方发散,但一旦由于某种机缘汇集于一个窄小的出口,可能就会出现爆发现象。

爆发与高潮,可从供求两端来看,爆发是供给方面的厚积薄发,而高潮是需求方面的高能释放。

从供给角度讲,一个人或组织有强大的能力与心理动能(如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但一时找不到发挥自我的突破口,一旦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找到了合适的舞台和机会,就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从需求角度讲,结构洞是指,需求压力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的弦)的挤压扭曲下,找不到出口,一旦有人提供的产品、服务和体验,正巧对准了这个结构洞口,需求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强烈释放。

爆发与高潮的强度,一方面取决于力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阻力的大小。突发的出口越窄,阻力和难度越大,动能释放的强度就越高。如果一帆风顺地自我实现,就无所谓高潮,而只有克服艰难险阻,历经无限风光,才能达到爆发级的高潮。

商业的较高境界,在于推动体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峰。弦论试图对此提供一种思考框架,用于锁定问题所在,使之从只可由天才把握的神秘能力,变为日常可操作的事情。

弦论是一种高维关系学。弦论系列谈一开始就强调过,“边”(对应自然现象是弦,对应社会现象是关系)隐喻的是质性(原子论的“点”隐喻的是量性)。传统经济主要在量上做文章。追求量的规模,以节省成本。而网络经济要在质上做文章,追求质的强度,以提高利润。

互联网弦论发现,爆发与高潮(如影片高潮、音乐高潮、剧情高潮、足球高潮等),都是一种与关系(“弦”)相关的质性现象。

互联网弦论系列到此告一段落,感谢大家跟我一起了解这些抽象、“怪异”的东西。许多博士跟我反映:你讲课这么生动,为什么书这么难懂?我跟他们讲,我还没有达到深入与浅出兼得的境界。相比较之下,现在互联网是大热门,浅出的太多了,不缺我一个;我希望,当有人对互联网不肯浅尝辄止,到了深处没人指引时,发现前面还有一个在深钻。这时候,好懂不好懂,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