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领导人围绕贸易战缓冲成功会晤的同一天,加拿大警方应美方要求,扣押过境加拿大的华为CFO孟晚舟。一石激起千重浪。联想到前段时间的中兴事件,人们开始面对这样一种潜在可能性:中美会不会在高科技领域走向“脱钩”?
美联社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佐证此言不是无风起浪:“在科技上与中国‘脱钩’,在华盛顿已渐渐成为一些美国政治精英跨越党派分歧的共识。尤其是强调保护人权的某些民主党人与一些以维护国家安全为主要政纲的共和党人,已结成了对华鹰派的一股国会势力。这股势力与白宫内对华强硬派或许并不凡事协调,但在关键事件上互相呼应、推进议程。可以预料的是,美国精准打击中国重点行业及公司、掀起中美关系波澜的情况将陆续出现。”
一、“脱钩”有什么背景,大势如何
1、从接触到“脱钩”:分歧何在
分析大背景不难看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迅速崛起,国力壮大,引起了美国的忌惮。在事实判断的部分,从利益上说,日益威胁到美国经济上的老大地位和单边主义诉求;从政治上说,又不符合美国的“政治正确”认同。这是“脱钩”论盛行的客观背景。
在价值判断方面,中美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与价值观上的不同。中国主张包容,这是从古代天下意识中就有的东西;而美式思维推崇零和博弈,也是从牛仔时代就有的东西。尽管中国做了种种努力,试图消除其中的误解,但在美国人看来,中国这种发展,是客观形势变化,不取决于中国人怎么解释。
美国人一旦认定了这一点,就会超越务虚派与务实派的表面分歧,而达成一定共识。将中国威胁论从一种形势判断,转化为一种谋求改变的行动。与此前的“中美国”设想相反,美国政治圈、学者圈开始广泛谈论“中美脱钩”。看似矛盾,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不能合,那就分。与其等着让中国人追上来再分,不如现在就分。
在这一背景下,中美全面“脱钩”或重点在高科技领域中“脱钩”,开始成为一个有现实性的战略选项。从这个角度讲,“脱钩”有现实性。当然,中美之间存在合作的现实利益,这对“脱钩”也是一种制约。
2、何去何从:政客怕时间
从国策角度讲,“脱钩”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封闭,中国坚持开放政策。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进行过封闭与开放作为国策进行竞争的利弊分析,认为开放更适合落后国家在追赶阶段发展生产力,也适合领先国家将先进生产力转化为国际贸易优势。从大历史角度看,由于封闭容易导致熵增,无助于进步,长期看会削弱封闭一方的竞争优势,加速其衰退。因此,对付采取“脱钩”国策的国家,最有效的对策就是扩大开放。
从文明与文化角度讲,盎格鲁撒克逊这一系人类搞过的“脱钩”之举,包括光荣孤立政策(Splendid Isolation)与英国脱欧,都是政治家搞的,但也都仅限于外交政策层面,没有波及科技交流,而且时间都不长。象美国这样一种熔炉型的文化,要长期“脱钩”,需要把民间意识扭曲成“脱钩”文化,也是不容易的。“脱钩”是政客提出来的(还不是全部政客,主要是东海岸的政客)。但政客与民间的想法一旦不一致,政客的弱项在于“人一走,茶就凉”,因此民间的想法很重要。中国想与美国交朋友,最佳对策就是加强中美民间沟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二、“脱钩”背后是什么:是遏制吗,遏制得成吗?
有学者分析,认为“脱钩”背后的意图是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甚至是冷战的先声。但冷战是相互对抗,而“脱钩”是脱离接触。需要仔细辨析。
第一,从长期看,最大可能是使对方技术系统独立发展,例如,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在“脱钩”条件下实现的。俄军武器系统在技术上与美军也是“脱钩”的,但并不能挡住俄军在一些关键领域保持优势。中国载人航天器“脱钩”发展的结果,甚至可能从别人不带中国人玩,变成中国不带别人玩。当然,从短期看,遏制效果是有,而且是很明显的。
第二,“脱钩”将有损美国的美式“安全利益”,在科技领域的得,可能变成应用领域的“失”。美式的安全观与众不同,要求的是美国安全,同时别国不安全,并把后者作为前者的一个条件。一旦别国安全(如不受后门监视),就可视为美国不安全(因为无法像监听欧盟主要国家领导的手机那样,广泛监视各国了)。华为受美国拉五眼联盟打压,媒体没有分析过另一种可能,一旦五眼联盟其他国家都用了华为的系统,美国就无法监视他们的盟友了,就“不安全”了。美国人往华为系统里安后门,也是为了这种“安全”,但华为恐怕会是发现一个,去除一个,不会让这种后门舒舒服服存在。从斯诺登报告看,美国情报安全是建立在接触而非“脱钩”基础上的。一旦在高科技领域全面“脱钩”,别的不说,美国对某些与国家信息安全有重要关联的领域——比如中国银行系统——的全面监控,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现在中国四大银行采用的系统都是美国的系统,对美国情报监视来说,那可以说是相当“安全”的,一旦像中国国家电网那样,不用美国的系统,想往里面安装后门,将变得十分困难。即使局部“脱钩”,比如仅在网络通讯设备领域“脱钩”,“安全”问题不仅不会消除,还可能扩散。比如,华为所到之处,变得对使用国安全,而对美国“不安全”(无法监控)。发展中国家因为采用华为系统而变得安全还不要紧,一旦美国的盟友,特别是那几个不想被美国监控的主要欧洲国家想安全,对美国来说可能是相当麻烦的事。
第三,通过技术“脱钩”实现经济“脱钩”,可能性与现实性都不大。比如遏制中国智能制造,单靠技术“脱钩”难以做到。在这些领域,技术创新固然重要,市场创新更加重要。中国在市场创新上十分活跃,而且中国市场庞大,产业集群发达,经济“脱钩”对美国伤害也很大。“脱钩”需要美国人扭曲自己的商业本性,短期可以,长期做不做得到,令人怀疑。
第四,“脱钩”有许多现实困难,降低了它的可能性。“脱钩”有没有实现上的可能,例如科学不“脱钩”,技术怎么“脱钩”?而科学无国界,怎么“脱钩”,尤其是在开放的世界上。又如,对中国大陆的人“脱钩”容易,但对硅谷华人怎么“脱钩”,对遍布世界的华人怎么“脱钩”。是否现实,也是可疑的。在科技高度发达,世界互联互通的今天,对特定国家搞以种族区分的隔离,难度可想而知。当年希特勒搞与犹太人“脱钩”,南非搞白人与黑人“脱钩”,都没有成功。现在人的本事好像并不比希特勒大。
总的看,目前的各种“脱钩”,还是浅层次的。一种可以判断出来的动机,是认为合作、接触会让中国占便宜,搭便车。希望通过“脱钩”,让中国高科技发展慢一点。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或情绪宣泄。需要各方冷静下来才能想得明白。
三、对“脱钩”不宜过早下结论
第一,目前的各种“脱钩”,还是浅层次的,不宜过早下结论。
美国不提供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像中兴事件中美国一度威胁的那样,可算是遏制。不过,在中兴的案例中,美国最终放弃了这种做法。这使人感到,要对遏制行为与遏制政策区别看待。要说“脱钩”从一些临时起意,已变成持续实行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第二,目前的“脱钩”是有选择的,还不是全面“脱钩”。
目前“脱钩”的领域,都是些事实上早已“脱钩”的领域。例如,无论是在中国市场上,还是在美国市场上,华为与思科早就“脱钩”了,各发展各的市场。而在PC、手机领域的“脱钩”,还看不太出来。
为什么选择高科技来“脱钩”,这是否可持续?要说“脱钩”,为什么不选择在大豆上“脱钩”,在美元国债上“脱钩”,而单挑高科技?有一种分析认为,华盛顿和硅谷的力量正在博弈,因为脱钩的代价主要是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企业买单,而脱钩的冲动和行为主要是华盛顿政客主导。如果是这样的话,等代表硅谷的势力上台,一切是否会发生改变?现在还很难说。
第三,中国想不“脱钩”,还有许多余地。
中国想不“脱钩”,做不做得到?其实可以有许多选择。中国现在显然不想“脱钩”。光是坚持开放的国策,就决定了这一点。具体对策应是打太极:你从这边“脱钩”,我就从那边“挂钩”。如:你从政治上“脱钩”,我就在市场上“挂钩”;你从政客渠道“脱钩”,我找民间去“挂钩”;你从东海岸“脱钩”,我就从西海岸“挂钩”;你从我需要的技术上“脱钩”,我找你需要的企业去“挂钩”……等等。
总的应该把握一条,坚持对外开放,无论南北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