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可能不是平的——互联网弦论系列谈之六

2018-10-17 eNet&Ciweek

世界看起来是平的,互联网的扁平化,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但网络本身可能就不是平的。这倒不是说,它是科层的。而是说,网络可能是多维的。从弦论观点看,平面只是二维的,在二维之上,世界还有三维、四维……乃至十一维,不像是一个平面,而更像是扭卷的甜甜圈。说网络不是平的,这是一个数学上的隐喻,实际意思是,认识质的多样性要有层次、分维度。比如,我们现在认识质量,视角是平的,高质量与低质量,对于GDP来说,是没有区别的。用互联网来提高经济质量,或企业创造高价值,就遇到这样的代际思维瓶颈。

1、庞加莱猜想:打通物理世界与互联网思维的数学隔阂

庞加莱猜想是世界几大数学名题之一。庞加莱猜想的破解者佩雷尔曼,2006年拒绝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并从此失踪至今,曾轰动数学界。

庞加莱猜想本身是指“任一单连通的、封闭的三维流形都与三维球面同胚”。通俗地说,这是一个关系学(没错,就是“拉关系,走后门”那个关系)命题,在说关系高深莫测,越是高水平的人,越能把握高质量的关系。与低水平的人眼中的关系,看似一一对应,但这里边的水很深。我这么庸俗地表述庞加莱猜想,很担心被家族里数学专业出身的人骂死,因此得解释一下。

关系(在物理学中叫弦,在网络中叫边),在社会学中曾是儒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仁”),但在数学中很简单地用连线表示。数学家喜欢把关系表述为一个环(两头接在一起的线)。数学家对关系,原来想得没有孔子想得那么复杂(认为是一个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维构成的高维关系体系),最初以为不过是一个点。代表作就是1、2、3、4、5、6、7、8、9、0这个数列。它们都以点的方式存在。由此形成的思想方法,叫原子论。它是互联网思维的根本思维障碍(一般人摆脱原子论思维需要200年时间左右,所以基本要带着榆木疙瘩脑袋,在另一个世界才能完成)。

弦论发现,点,即零维的关系(线),称为0膜(意为零维度的面)。伟大的牛顿,思维广阔无边,但一生不过塌缩在一个点之上,是原子论的。

近代发现,点的本体,原来是线,物理学称为1膜(意为一维的面,即直线)。玻尔称之为波,给了牛顿一个大耳光。线对应到庞加莱猜想,就是所谓单连通。你可以理解为是手中的一根绳,可以接成一个圈,来丈量地球,发现它是圆的。这改变了农业社会天圆地方的错误印象。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发现,世界不是原子论的,而是关系论的,是互联互通构成的。这才急急忙忙去修信息高速公路,让中关村、硅谷吃撑到肚歪。

但当代的弦论进一步发现,线的本体,其实是更高维的面(称为膜,或2膜)。《世界是平面》这种见识,相当于达到了膜的认识水平。膜是平的,在数学中,这是黎曼比较关心的问题。但弦论认为,关系比平面(2膜)所处的维度更高,有3膜、4膜……等高维含义。这个认识水平,终于追上了孔子。在技术上,与互联网发动机(路由器)发展水平对应了。

庞加莱猜想关心的是,高维与低维中枢转换的映射规律。比如,低维的铁环,在高一维会看作一个盘子,再高一维,会看成一只球。庞加莱猜想说的“三维流形”是指四维空间的表面,“三维球面”只是四维球体的表面。其实,这只是在说非常特殊的情况。弦论背后的数学,包括丘成桐的数学,都要更全面,不再是球这个层次的问题了。

庞加莱猜想告诉我们,铁环、盘子、球不是不同事物,而是同一事物;只不过在不同维度,思维会把它们标记为不同事物。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实体经济那个“实体”存在不存在呢?当然存在,只不过是最低维度的点(原子)上存在。互联网并不是变虚了,而是把财富思路,从一个点,推广到线(互联互通)。光这一点改变,就整出经济上这么大动静。

按庞加莱猜想的模式讲解互联网,马云算是最有头脑的了,当实体经济把全世界的钱看成一个点的时候,他高了一维,看成了一条线(我们称之为“交易”)。别人的路越走越窄,窄得像死胡同最后那一点;阿里的路却越走越宽,宽的像广阔的地平线。但是,马云虽然长得像外星人,但在真正的外星人看来,他“球也不是”。为什么呢?马云把互联网这个球,看成了一张饼(扁平的交易)。从高维空间看(如《三体》角度看),看漏的,就是交互。交互相当于是膜,至少是二维的(在《网络经济》一书中发现,它不止是二维的,还有更高维度的存在)。二维的交互与一维的交易的区别,按张瑞敏的说法,是多了温度这一维。人心的温度可以调节价格的高低。越接近人心(湿的世界),温度越高;越接近理性(干的世界),温度越低。下一代要从弦论中培养出真正的三体空间的财富意识,以把握“社交+电子商务”这一万亿美元。

2、培养对质的高维洞察力:提价竞争的思维基础

弦论系列谈不是闲得没事,在跟大家聊天,而是在与大家共同探讨下一个一万亿美元的思路,要摆脱马云这一代的低维互联网思维,进入高维的互联网思维。

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给罗马友人报捷说,“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veni ! vidi ! vici !”)。我来了,在哲学上叫“在场”。下一代圣灵们,你们到底降临到一个球上,还是一张饼上,“这是一个问题”。它取决于,你们能不能“看到”那个专属于你们的财富空间。最怕的是,财富不是没有,而是你们看不到。“看到”、“看不到”,这类事就专归弦论来管。因为弦论是一种高维思想方法,它带你们往上游走,看出在低维看不到的东西,走出打价格战的苦海,走高附加值之路。

在《网络经济》中,我给大家开了一个重要的“天眼”:边对应的是质。这是包括庞加莱在内的数学家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数学从根本上说,只是一种高级隐喻。讨论边、弦、膜这些抽象概念,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是这些能指背后的所指,所指就是质性。庞加莱猜想和整个弦论,提供了一条将质性加以量化,从而从管理上不可见,变为可见的方法。

明确了自然科学中的边与弦,对应的是社会科学中质这一概念,意味着,当我们说“网络是高维的,互联网思维也必须是高维的”时,指的都是要在经济本体上,把高维的质,把掌控高附加值,纳入管理视野。相比之下,质量控制,只是控制了一维的质,即实体的质。高收入状态下,要把握的则是高级的质,即人心。现在互联网思维比较Low的一点是,像有些部门的白痴一样,以为把大家喂饱了(指价格低低的,东西多多的),人心就会归你。结果实际是,人一走,茶就凉,留得住流量,留不住人心。只能把握到有钱状态,而因为快乐、满意、美好而带来的高附加值,一概把握不住。突破其中思维障碍,就好比飞机突破音障一样,需要突破自我。

弦论转化为社会科学,实际对应的是人心把握术,是一门关于满意不满意,美好不美好的专门学问。篇幅所限,这回展不开了,以后再谈。提示一条总的线索:我们从物理学和高维数学分析中,可以找到一种思想方法论,从提高“维度”这一社会科学很少有的角度切入,举一反三地实证“看到”,那个决定人心,从而决定钱包大大敞开的质,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结构。只有看到,才能征服。 

图书_副本.jpg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