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真正价值,到底在哪?

2018-08-22 eNet&Ciweek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首先,要在数据爆炸的时代里找寻定位。

在数字化的今天,产业转型升级的起点正在形成,大数据异军突起,蕴藏着诸多机遇。借助资本的力量,数据与技术的魅力在大部分企业“独角兽”身上激荡出别样的风采。海云数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最初,海云数据是以数据新闻为切入点,想通过大数据技术,基于数据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形式,打造全新的新闻报道形式。但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媒体数据的不真实性让海云数据的创始人放弃了这种想法,开始转变为利用可视分析技术,为企业提供基于数据可视分析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而这正是海云数据的起点。

可视分析是一种全新的数据认知分析方式和能力,将关联分析、空间分析、多维分析等分析方式,通过计算机视觉的形式转换成为能够在具体业务场景中应用的一种分析方式。

数据可视化一直被称为“释放大数据价值的最后一公里”。二十世纪是数据时代,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合眼睡去,都在数据中来来回回。这点从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运用中便可一窥。

时至今日,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不仅被运用到政府智慧城市打造计划中,还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底层核心架构产品图易,到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政务数据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海云在这条新赛道上,表现出了一马当先的气势。

海云_副本_副本.jpg

凡属神仙,均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功能

从可视分析到AI落地,是海云的关键一步。

在海云数据CEO夏耘看来,AI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功能,“我们认为智能是一种技术,只有智能技术能替代人工的一些劳动,能把人从这里面解放出来,不管是体力的解放,劳力的解放,甚至是一种压力的解放,那么能够替代人产生效果的,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

AI能力服务旨在改变传统的IT建设模式,不受制于应用场景,而是用新能力、新服务的模式的思维指导企业IT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基于AI和大数据建立生态环境,包括用户开放平台、资源平台、赋能平台、能力平台、客户平台、业务平台在内的服务平台整体框架。用户可以模块化地使用这些功能,来直接为自己 “赋能”,不用重新再从地基开始做起。

AI“赋能”,这是海云数据在AI技术落地之路上,找到的一个全新的定位。在核心产品上做出了调整,从原来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调整为以“大数据与AI为中心的能力服务全新商业模式”。

海云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发展某一项技术,抑或研究出某一成果,在数字中国已成为当下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海云也在不断捕捉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脉搏。“我们希望把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到行业上去,使得在行业里面产生价值。”夏耘如是说道。

从可视分析,到让AI落地,海云做的不是最底层的数字联通的角色,更多的是以一个数字的准确化的捕捉,挖掘潜在的能力,或者是潜在价值的企业。在夏耘看来,虽然海云在定位上有了些许的变化,但宗旨没有变,那就是让数据变得更直观,更方便使用。

凡属神仙,均不是口吐莲花,而是一剑封喉

在介绍AI落地行业的具体应用中,夏耘举了很多的例子,从战略资源部队到警务指挥中心,他都能生动地描绘出每一个产品的具体操作过程,而这些例子无一例外,都是关于政务数据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也是夏耘认为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落地的应用场景上,最好的一块。

5月26日,由海云数据参与建设的政务数据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亮相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该平台首创了全面覆盖、集中管理、快速响应、统筹共享开放的数据指挥调度枢纽,获得了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联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数字中国更具体来说,是数字城市的建设,而在建设数字城市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一个决策性的作用。政务数据是政府服务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习总书记也曾强调,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就要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而海云在这方面,无疑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科技的进步往往比我们预想中更快。2017年,海云推出了唇语识别技术,打响了进军AI领域的第一枪,也为海云在政务数据的建设中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数据获取维度。

谈及为何着眼于政务数据,夏耘说到,“因为这是大数据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它做了信息的汇聚,做了一个综合的研判,做了一个协同的方案,再做一个现场执行和指挥之间的同步,这块绝对是大数据能发挥非常大效果的事情。”

海云数据1_副本.jpg

科学家是了解人类的渺小,而工程师是证明人类的伟大

夏耘是技术出身,但是他多次强调,自己是一个工程师,而不是科学家。

其实,一个科学家与一个工程师是不可以完全划清界线的。因为一个没有工程师基本素质的人是做不好科学研究的,这种基本素质不是体现在思维方式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已有技术的应用上。工程师需要在已有的知识与技术上进行深度挖掘,基本素质就是能够掌握已有的技术。同理科学家不可能脱离现有的技术基础做研究,如果牛顿这些巨人借给科学家的是“理论”的肩膀,那么工程师的素质就是借给科学家的“工具”的肩膀。

对于海云来说,如何把技术产品化、把产品商品化,是它从开始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从大数据可视分析到AI能力服务转变的难点。夏耘很早就认识到,实验室的算法,其实变成应用产品根本没法儿直接用,“逻辑上说,你们是科学家,我们是工程师,科学家干什么,发明,工程师干什么,把它变成可用。”

而海云做的事情,就是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换成应用的产品,让这个产品发挥应有的效果。他们所做的,就是把各个方面能解决问题的一些点滴的科研技术成果拿来,把它有机组合起来,让它能够服务于真正的社会需求。

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创造,都来源于个人的梦想

最初的海云,是创始人冯一村的梦想,但发展到今天,它变成了一个平台,一个想要实现所有海云人梦想的平台。

在海云五周年员工大会上,海云数据宣布公司将进行全新的组织架构调整和运作模式。调整后,海云将会变成一个基于集团形式下,有数个分属不同职能的子公司的模式。

“五年的时间,我们已经从创业阶段变成了创新阶段”。从一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大数据公司,到如今数百人的海云集团,它的每一步,都走的坚定而勇敢。

五周年大会上,创始人冯一村说,“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学会洞察。洞察什么?洞察公司的需求,洞察客户的需求,洞察领导的需求。”海云从零到一的时候,依靠的就是对于局势的判断和洞察,对于战略的调整和变化。

“我们跑得够快,尽管我们掉了无数个坑,摔了无数的跤,可是跑得够快,没在这个过程当中死掉。”而在从一到十的未来阶段,海云希望的,是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五年的时间里,凭借极速进化的产品和其独有的“AI能力服务商业模式”,海云数据已经成了为AI应用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导者。但海云还有更大的目标,有更长的路需要走,而这条路,注定不平凡。

凡属不平凡,就是志存比绝大多数之一般高远一些,就是价值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