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尧曰第二十”的路由原理

2018-02-28 eNet&Ciweek

“尧曰”是《论语》的最后一篇,涉及的是东方思想的最高原则与真理观。与互联网的核心原理(以路由原理为代表)的相通之处在于,把“亲”(最短路径优先)当作社会最高原则。一旦移除其自然血缘或技术色彩后,抽离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中国文化复兴的核心理念。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建立在信任关系上的秩序。

最近有个有意思的新闻。针对特朗普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将中国列为美国的贸易竞争对手,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表示,在贸易领域,中方更倾向于把美方视作“伙伴”。伙伴,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就属于“亲”这个范畴。而西方人总是要分清敌我,说明在路由原理上是不通的。

1、亲不如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是一句亮瞎眼的话。

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是一件很虚的事,在我看来,核心是要做成这样一件实事:历经几代人,从现实中提炼出一种足以同启蒙运动相匹敌的软实力理念,倒过来在地中海那个小湾区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几个湖面上引起回响。这比多少原创的数理化发明对世界更具贡献力。

在新加坡旧国会大厦,我面向全球华人社会提出一个备选的词,这就是“亲”。我指出,亲,是笛卡尔“理性”的反概念。它既是一个高科技“术语”(对应路由器中的OSPF,浮到表面就是阿里巴巴说的“亲”),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孔子“笃于亲”的亲),还是一个世界通用语(亲情)。笛卡尔的“理性”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亲”。工业化就是由所有“不亲”(异化)的事物在外延上凑成的一个集合。

当然,仅仅是儒学的“亲”,还不足以成为现代普世价值。因为它有太多血亲因素,是建立在自然关系上的最短路径联系。必须去掉这层自然血缘的外衣,达到阿里巴巴互不认识一见面就说 “亲”的程度,才可以。《论语》在最后一章,终于达到了这个高度。“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是说有两种OSPF,一种是自然的(“周亲”),一种是社会的(“仁人”)。对前者来说,周武王只要是周文王的儿子,就自然是周亲;但姜太公不同,他是通过社会行为(如“以有道伐无道”)而被视为仁者。《论语》终结在这里,实在富于象征意义。在孔子看来,“天下归心”,不是一统于自然血缘,而是统一于与笛卡尔理性对等的仁(亲)这一最高原则上。

今天我们看到,孔子早已老去,但当春风吹过同一片土地,同一种文化基因的人,像睡美人一样,被互联网的魔法吹醒,他会通过基因来恢复自身记忆。有人说,把伟大的《论语》解释成区区OSPF,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我不以为这是小题,正如笛卡尔用“理性”将欧洲人从中世纪唤醒一样,所涉主题都是划时代的大主题。

2、知命明道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威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此前宪问中有:“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这里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显然指的同一件事。与孔子说的“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也是一致的。孔子在这里对道的理解,与启蒙运动是截然相反的。与路由器的原理则是相通的。这里涉及的是真理观。

启蒙运动对道的理解,是建立在心物二元论基础之上,所谓知“道”,不知“道”,都抽离了心(非决定论)这一背景,而变成物(决定论)的背景下的理解。

以“真理必然战胜邪恶”这个判断来说,这是一个决定论判断。社会规律特有的非决定的一面(如孔子这里说的“命”),在此没有地方放置。如果把这个判断反过来,“只要战胜邪恶必然是真理”成立不成立呢?比如说:由于X战胜了Y,因此X必然是真理?如果这也能成立,那只能这样解释:由于X战胜了Y,认为Y正确的人都被灭了,因此历史永远是正确的一方写的。孔子显然不这样认为,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已包含了人生惨痛的经历。孔子一生不得志,他的仁政到处不得施行。他把这归结为命。

为什么一种正确的东西,也可能行不通,而不是“必然战胜邪恶”。这是孔子一生思索并最令其纠结的问题,思考的结果,他想到在真理之上,还有命。路由器能走通,关键是想通。路由器不追问当下的节点是不是正确,错了也一样能走通,不过是绕过去,绕过去也是一种知命。

知命与认命不同。君子需要知道一种真理在具体条件下有可能行不通这个道理,这是知命。但在认命上,要坚持两点:第一,不能把行得通的改当作真理,而屈服之;第二不可因真理行不通就放弃。因为道之行与废,与道本身存不存在,不是内在联系的。

命在这里,不仅包含客观的作为现实性的偶然性,也包含主体的自由意志或可能性。包括还有在客观条件不具备时,主体选择的能动性。孔子的一生,知命,但不认命,就是因为他具有一种内在的人的尺度。这是将心与物对立起来的西方,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具有的公共领域的精神(只保有在私域)。

路由原理系列对《论语》的篇章解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说《论语》之中有一个互联网路由器的原理作为主线,这只是一种比喻。《论语》是农业生产方式及建基其上的农业思维方式的产物,路由器则代表着信息生产方式及建基其上的网络思维方式的产物。本系列在于发现两大生产方式与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个规律不是一个比喻,而是客观存在的。互联网思维一方面有一种继承自前现代思维的一面,又有来自现代性思维的社会化的一面,同时兼有对二者的肯定与否定,形成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路由系列对《论语》可谓借题发挥,《论语》本身反而不是研究重点。对前人说法,悉数照纳。唯对于《论语》主旨,或有困感,仅提一端,就教大方之家。《大学》解说,有“亲民”一说,后世解为“新民”,按本系列解释,亲民更通。《大学》解释新民处,亦未超过亲民范围。这涉及原则问题。恰是亲民学说,在互联网时代更有解释潜力。在此存疑。 

奇平-1_副本.jpg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