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网不要错过第一个关键岔路口

2018-02-11 eNet&Ciweek

近日,飞机上网方面的好消息陆续传来,1月17日,东航和海航宣布搭乘航班的旅客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Pad)、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便携式电子设备(PED),有其他航空公司也称正抓紧推进中。在分享经济大潮中,如果飞机上网能形成(国有)平台与(民营)APP双层经营模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又会多出一大新门类,开辟一片新天地。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门门都是优等生,但在一个领域,却落在国外之后,这就是飞机上网。国外大部分航企都允许在飞行模式下使用手机,少部分航企还允许使用蜂窝信号,甚至在低空阶段可接打电话。可中国的航企却以干扰飞行为理由,不允许在飞机上使用手机和联入互联网。

国外飞机可以用手机、上网的事实,说明这样理由明显已经不成立,但国内航企仍我行我素,问题可能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别的方面。国内航企从航站建设到航空经营到底是“以飞机为中心”,还是“以乘客为中心”,与国外航企比看来有距离。仅举两例,一是北京T3建设是在政府高调提倡“以人为本”时期建设的,但设计理念却是让飞机少走路,让乘客长途跋涉(有时长达半小时),与北京火车南站的方便化设计正好相反。二是国内飞机上几十年没有无糖咖啡,与国外形成反差。须知乘客是糖尿病高发人群。我曾有意做过一个试验,在国航、南航、东航等乘机,每次故意点无糖咖啡,然后借机要求乘务小姐向领导反映以后增加无糖咖啡,但三十年下来,没有一点反应,不知是服务小姐没有向上反映,还是反映了领导不当回事。总之,让我感到中国航企基本不重视专业化地研究乘客(当然在其它方面如安全除外)。

现在,飞机上网这件事终于有转机了。2017年10月10日起施行的国内《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第五次修订,明确由航企自行决定是否开放机上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2018年1月16日,中国民航局公布《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PED)使用评估指南》。第二天,东航和海航就做出了积极反应。

不考虑乘客,航企出于自身利益,也需要认真考虑飞机上网带来的商业机会。当前国际民航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把非航业务作为经营效益提升的主要手段,非航业务占比急剧上升,而我国民航业与此趋势形成反差,是制约民航经济效益提升的主因。这与我们民航业改革不充分,没有彻底解放赚钱的生产力有关。据测算,一般收入人群在商业大街停留30—40分钟,就足以使整条大街赚钱;而高收入人群在民航设施中平均停留70-80分钟,但却赚不来钱。说明民航的商业经营意识缺乏,已成为民航发展的突出短腿。

出路就是改革。互联网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个人认为,我国民航要借飞机上网这件事,形成一个推动改革的整体思路。其要点是,将天空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实现以飞机网上平台为代表的国有资源同以APP为代表的民营资源有效混合,相当于让前者当王府井大街,后者当大街上开的店。让后者挣乘客的钱,按一定比例向前者交租。这就解决了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与民营企业缺乏资源的矛盾,形成优势互补。

飞机通过卫星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后,旅客将可在空中实现购物、预约接送机、预约酒店、看新闻、打视频电话、微信和QQ聊天、刷微博、收发邮件等。这些都是商机。但让国有航企去做这些业务,他们尽可以做,但要点不是做,而是做好。从他们几十年连一个无糖咖啡都搞不定来看,勉为其难。不如“国有-民营”形成“坐商-行商”这样的配合比较现实一些。

当务之急就是确定空中上网是否收费。国航、南航、东航、海航的空中WiFi目前均未收费。专家林智杰认为:“如果航企将其视为盈利项目,就会采取直接向旅客收费或向广告商等渠道收取费用的方式。”如果是这样,飞机上网的大机遇在第一步就会错过。因为分享经济的根本在于平台免费而增值APP收费。如果一上来就对空中上网本身收费,从资本角度看,这个模式就一钱不值了。所以,国有与民营要合作,第一步要从这里开始谈。不要错过第一个关键岔路口。 

总编-1_副本.jpg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