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第十二”的路由原理

2017-09-13 eNet&Ciweek

路由原理系列,旨在透点网络科学与网络人文之间相通的那点灵犀。眼下互联网中有两种人,一种知天事,不知人事,一种知人事,不知天事。只有把技术和人性融汇贯穿,才能悟到此道真谛。互联网已20年,与其斤斤于锱铢,不如领悟人性。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要讨论人性。稻盛和夫经营一生,最后谈生意,不谈细节,只谈《论语》。其中的颜渊篇,尤为所爱。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复杂表现在,体现目的的社会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或者说是以拓扑为结构的复杂,这是网络与心性相通之处。

1、仁的人性设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克己复礼为仁”是仁学的纲领。复礼不是形式上自虐,稻盛和夫解得好,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一种典型的拓扑学思想。它把人的本性定位于点与点的相对关系上。拓扑学哲学是哲学家江怡一直倡导的,把拓扑化的邻域关系置于哲学的中心。从哲学拓扑学角度看,与形而上相反的不是形而下,而是拓扑。事物存在用点集的方式表示,而点集的存在则取决于点与点之间的关系。仁是一个点集,而不是一个理性值。这不同于西方中心论说的社会关系。与西方形而上的博爱相对的,不是经验之爱,而是拓扑结构的同情心,是对邻域存在的悟,这是仁的真正意思。路由器对关系的定义,也是一个一个路由器(点)构成的点集,而不是一个固定值。路由器的“感恩”机制,就是LSA,即链路状态通报。用于标识链路(多个朋友多条路)、链路状态(是否通达)、代价度量值(善报与恶报)以及所有的邻居。人不知感恩,就断了自己的善报。

一件事合理不合理,不是抽象普遍的。要由己推人。同样,仁也是这样,不是博爱,而是由“克己”,从自己做起,对他人感恩。这就是孔子说的,“为仁由己”。由邻接关系构成的人际结构与同质化的结构相比,是一种复杂人结构。我们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加上了邻域视角,这个关系,应加上复杂二字,成为社会复杂关系。复杂就复杂在它是由具体的一个一个人的利益关系错综而成。只有把最近的距离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从自己开始,克制不合理的欲望,由近推远,才能做到无怨。仁作为人性,是由基于邻域的复杂关系设定的。

2、君子的人性设定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体现了孔子的邻域观。孔子一直非常重视邻接关系,他的关系是由近及远的,而墨子就不同。我曾请教专门研究拓扑学哲学的江怡:《论语》可以不可以认为是一种邻域哲学?他沉思了一下说,也可以说是吧,因为他讲的中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关系。四海极言远,而兄弟极言近。远寓于近中,近寓于远中。这是西方观念中没有的。需要说明,孔子并不是非认为兄弟本身怎样。他说“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说明兄弟只是一种隐喻,隐喻的是(正面的)“浸润”,“肤受”这种邻接关系。路由器中的邻接关系,就是这种不是兄弟的兄弟关系。

君子之于人性设定,不在节点自身,而是一个内涵四海兄弟这种邻接拓扑关系的复合体。仁赋予君子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一个人在一生中度过所有人的所有一生。

3、政的人性设定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说:“政者,正也。”仁并不是一种形而上的独立存在,在政治的千变万化中,如何做到“正”,在每个邻域都映射到仁这个不动点呢?这可以说是孔子一生教学的中心话题。我在《新文明论概略》下卷中,曾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区别问题。“政者,正也”这个“正”,就是正当性,它把合法性从普遍性状态转化为每一个当下、此在的拓扑状态。

西方有社会人的人性设定,政治构成了这种社会人的核心。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与仁的区别在于,社会人仍是同质、因而是简约化的人性。政治把人性简化了,导致正当性对合法性的背离。以仁界定的政,则富含诚信、忠义等复杂人伦关系,作为上下文,锁定什么是“正”。这种复杂性表现在政治的伦理性(即邻域政治、日常生活政治)上。齐景公问政,孔子对之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社会人从政治伦理角度分成了不同层次。哲学拓扑学讲结构变化中的不动点,仁就是这个不动点,忠、义、节、孝等是仁的不同拓扑形式。而信则是信用的邻接形式,用来联接不动点与其拓扑。

既然仁总是藏在每个当下此在的拓扑中,必须由内心而非理性来把握,所以孔子在这里大量用信与不信,诚与不诚,欲与不欲,来说为政的合法性如何转化为正当性。王阳明后来把它发展为心学。强调在简单性的理性后面,必要有复杂性的心性(良知)作为“知”的根据。稻盛和夫对此则更直白地说:“用纯净的心描绘宏伟的愿景。”互联网人不乏宏伟的愿景,普遍缺的是纯净的心,因此很少有人把互联网的天性发挥透彻。

4、知的人性设定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与子张的对话非常精彩。“是闻也,非达也”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稻盛和夫,他提出的“以爱、诚、和谐的内心为基础”的价值观,就直接来自颜渊篇。它对应的是知的标准,即知人(致良知)。这与西方说的知(认识),正好相反。

闻是合法性,是名义上的(名正);达则是正当性,是实质上的。举例来说,为人民服务的主张,构成了合法性。但在具体的当下此在,服务是否到位,则决定正当性成色。美国政治家经常在上台前,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双向的闻,但上台后,往往做不到达,实现不到选前的承诺。这不是言顺不顺的问题,主要是良知问题,致良知,方能知行合一。

说互联网某些人知天而不知人,就是说他们很懂技术,而为人缺乏正念,没有“以爱、诚、和谐的内心为基础”,因此可以在注意力经济中做到闻,却做不到稻盛和夫的达。如果把路由器的道理从“天”(技术)的语言翻译成“人”(社会)的语言,路由器原理的核心就一个字:达。学路由器,达不到《论语》的通透程度,就既不能通,也不能达。

奇平-1.jpg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