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互联网发动机原理(路由器原理)高度暗合,首先暗合在系统一级。本文通过《论语》与OSI、路由协议的系统级比较,来说明这一发现。不为复古,而为更好理解未来。
《论语》与OSI系统的暗合
OSI是指开放式系统互连,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OS)开发。为了保障软硬件之间的互操作而提出OSI参考模型。“必须保证使用不同标准的系统都能够被很好地控制”。仁学本体论也是一套保证不同价值标准的系统互操作的社会关系元模型。相当于“命运共同体”元操作系统,可以包容中国价值标准和美国价值标准。
OSI中路由协议跨越整个七层结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TCP/IP四层结构包括:1、主机到网络层(对应物理层、数据链路层),2、网络互连层(对应网络层),3、传输层,4、应用层(对应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我们进行分层比较。
1、主机到网络层
社会的物理层相当于互联互通的道路、基础设施,如车同轨、一带一路等,加强的都是互联互通。
链路层通过与物理层的映射,控制物理层的数据流。中国古代的井田制,相当于这种规定公私、邻里关系的物理定位系统,是网络的O2O系统。井田制就相当于《论语》的“主机到网络层”背景。
2、网络互连层
网络层相当于《论语》中说的“礼”。网络层开始主要由软件决定,互联网协议(IP)在网络层通过路由协议进行网络编址,为数据包提供路由服务,形成由定位网络号(相当于天下与国)、子网号(相当于家和单位)和主机号(相当于个人)构成的网络秩序。《论语》就相当于一套具有“网络互连层”功能的社会软件。
3、传输层
传输层则是OSPF起作用的唯一机制,通过TCP(传输控制协议)使用路由协议,提供节点到目的、P2P的连接。《论语》与路由协议最不寻常——尤其是与圣经、古兰经、佛经相比显得不寻常——的契合在于,以邻接来实现社会网络。国外几乎所有经典都不讲邻接。而邻接却是《论语》组网的核心,路由器恰好也以邻接方式组网。
4、应用层
TCP/IP的应用层是数据(语形)向语义转化的地方。语义网的不同在于它以人的意义为中心,是对附着于网络“胎体”上的数据的主体化“编译”。TCP/IP的应用层对应OSI的以下三层:
会话层负责把应用层信息传导到数据传输部分。语义网为TCP/IP补课,增强了它的会话能力。《大学》处于社会网络的会话层协议。它要求修齐治平的不同层级之间,共享同一个仁。
表示层负责在应用程序之间达到统一的格式转换。语义网增加了它的表示的能力。《中庸》处于社会网络的表示层,相当于均衡论。但它不是一般均衡,而是语义均衡,强调无论语用如何变,始终坚持语义之情境均衡不变。
OSI的应用层是通向终端用户的接口,用于在系统与应用之间,通过接口来联接。例如网络文件系统(NFS)通过操作系统NT来映射到驱动器,在应用层与用户实现交互。阳明学说,强调人人皆可为圣贤,须通过仁学接口,接入仁之本体。人人皆可为圣贤,与今天说的“人人都是CEO”,道理相通。与路由器一样,都强调全局与个体之间的全息映射。
《论语》与路由协议的暗合
OSPF(最短路径最先)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当路由器运行OSPF时,它能够动态地产生并学习到去往网络内所有目的地的路由。”《论语》作为社会路由表,讲的是人生要达到目的,需要走什么样的路。是在讲人生的OSPF。二者相通处,正好是西方思维盲区。
与启蒙思想的最大不同在于,《论语》内生了“波”的思维(互联思维)。最短路径是指人与人最近的这条边(邻边)。仁的道理就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以什么方式互联上。在原子论的“粒”式思维中,人与人的关系越均质、越标准化、越远(陌生化)越好,反对强调邻居关系;而“波”式思维中,人与人的关系,应采取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这样一种路由方式,在社会关系上就表现为自然的邻接关系。仁其实是指最短路径关系(以人为邻),强调短而非长,最短实指异质,因为一对邻居与另一对邻居不可比。一个强调异质性,一个强调同质性,这就是《论语》与西方社会关系意识的主要差别点所在。
在如何“由源到达目的地”(喻人生的手段与目的、局部与整体)上,论语与路由协议具有内在一致性。“为了获知数据包转发的方向,需要一条路由或一张地图来指示从源到目的地的路径”。这个路由在三维中是边(波),在四维中就是图(网络)。对《论语》来说,边就是仁(邻人),仁的内容展开就是图(对人际关系网络的异质性理解)。其中,与西方同质性生人关系的最大不同在于,源到目的地的路径不只一条(比喻边不是均质的,以邻人与邻人的不同以显示出路径结构的不同来);邻边具有缘的特性(邻接且链接),这些都是路由器和图论处理擅长处理的事情。原子论则只有唯一一条普遍真理的同质化最优道路。要求中东到罗马,俄罗斯到罗马,与美国到罗马,必须走一模一样的路。导致世界鸡飞狗跳。但路由器从来不乱,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孟母三次择邻,按路由器原理把路走通了。
波以连接形式获得的实存,就是路由信息。路由信息只是关于连接本身的信息,而不占涉及实质内容。在动态路由中,路由表必须及时计算新的最佳路径,所有路由器的路由表需要拥有一致的路由信息。仁相当于网络合约中关于一致的路由信息的协议。比如说命运共同体,指的是要不要肯定天下相互依存这一原则,不管其中意识形态是否相同,此即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中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如OSPF)属于自治系统(AS)的内部网关协议(IGP)。链路状态基于分布式的地图概念,每一台路由器拥有一份定期(每30分钟)更新的网络地图拷贝。通过拼图的方式从碎片中形成完整的和正确的拼图,并通过链路状态通告(LSA)使每个路由器拥有并获知网络的完整拓扑信息。网络拓扑信息存于链路数据库中。它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接口ID,一是链路数量,一是关于链路状态的质量信息。
对于仁学来说,天下就是那张最完整的地图。国、家、身只是其中的不同范围的拼图。无论这个图如何复杂,它的基础都是仁,仁对于地图的整体与局部来说,都是全息的,都具有邻接这一根本特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适用于仁,又适用于路由器。而西方启蒙主义的理性,以概念的方式存在,完全摒弃了图式思维,因此不再能理解波粒二象性中的波,难以理解互联网中邻接具有什么样的核心意义。
《大学》中的修齐治平机制。每个层次、局部都要拥有一个关于仁的完整结构信息。其间以链路状态方式通告、同步。并且按层级汇总、运算。修齐治平之间需要根据具体社会关系的变化随时对表,使之与仁相符,避免礼崩乐坏(即地图整体失序)。《论语》中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相当于路由器每三十分钟校正自己一次一样。都是与整个地图对表。对上表的路由器,就叫君子。
路由协议的元规则,近于“看情况而定规则”,是一种相机权变而又不失原则的规则体系。与静态路由不同,每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不是事先确定的,而需在变化后随时更新、汇总、重新计算。好比普遍真理不是本本,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必须与每时每地的实际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反映最新链路状态的完整拓扑信息图。这是《论语》与路由器的共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