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的再发现

2016-06-08 eNet&Ciweek

2016年5月6-7日,由弘道书院与阿里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儒家文化与互联网秩序”研讨会在曲阜国学院孔子讲堂举办。来自儒学、互联网界、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互联网经济与传统儒家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学者们达成的一个重要的共识是:中国互联网的成功,得益于儒家文化。这是中国互联网的再发现。
1

著名学者秋风的发言非常有代表性。他说:“今天,有很多人研究互联网,可能更多是从技术,或者依照美国人的思想范式来思考,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来理解互联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秋风,因为他说话总是在点子上。这回他出了一个大题目:“怎么讲互联网的中国故事?”我过去经常在课堂上发这样的感慨:在互联网没有四五年以上的功力,写出的往往是鸡鸣狗盗的“成功”术。秋风却不然,据我所知,他深入接触互联网也没两年时间,但往往比咱们互联网业的人,更得互联网神髓。 这恐怕与他提出的是正确问题有关。据他自己介绍:“这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互联网和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非常之快。可以说,现在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规模恐怕是世界第二。为什么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这么好?阿里、淘宝在其中表现得尤为出色。我当时到阿里研究院时就问他们:你们知道你们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吗?你们确实成功了,但你们能把自己的故事讲好吗?” 敢质疑阿里“你们懂你们自己吗”,这正是互联网发展20年后,对斯芬克斯之谜解读的深化。斯芬克斯之谜是指,人搞懂自己是最难的。 跳出庐山看庐山,往往能看出身在其中看不到的全貌。会上,中国战略思想家高红冰的一句话非常有分量。他说(大意),工业革命中,技术最先在英国发明,但最成功的却是美国。意思是,互联网的技术在美国,但最成功的却可能是中国。潜台词是,中国人要长点脑子,要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要用一种大境界来反思,提出正确的问题。 这也是我在联合国总部,面对各国外交官讲互联网的“中国故事”时,脑子里反复转动的东西。因为你不能跟他们讲那些鸡毛蒜皮的东西,那样会使他们陷入草丛中;必须提到高空中,直指问题所在:同样面对美国的互联网技术,为什么各国(包括比中国条件好得多的国家)不行,而中国人却很行。让老外如笑话说的,把中国人民银行读成中国人民很行。中国人民很行的那个点就在于,文化不同。我在联合国告诉各国人民,中国互联网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美国技术,一个是中国文化。如果非要用两句话概括结论,就这么简单。光强调美国技术,关着门讲可以,拿到国际上讲不通。 在“儒家文化与互联网秩序”会上,我进一步解释说,成吉思汗为什么横扫天下,因为生产方式(作战方式)与生活方式高度统一,杀人、放牧、生活,都是骑马,不需要转换成本。而宋朝作战骑马,生产用牛,过日子吃猪,兵民之间的转换成本比成吉思汗高得多。所以没法跟杀人与打猎没什么区别的蒙古骑兵比。当一个民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高度统一时,他往往比那些不统一的民族更有战斗力。现在的中国互联网,就处在了一种“成吉思汗”状态:中国的《易》讲的是0、1,计算机讲的也是0、1;中国的《论语》讲的是熟人关系,互联网管这叫OSPF(最短路径优先);信息经济讲个性化定制,中国5000年来一直在搞个性化定制;信息社会讲在家办公,中国5000年来一直不去单位……人们在微信中的人际关系,就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一个翻版。可以说,互联网的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从小生产的低效率,变成了社会化的高效率。历史在螺旋式上升。 中国互联网一旦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下一步怎么走,心里就更有谱。既要取长补短(如在技术上),更要扬长避短(如在文化上)。这样,中国互联网才能站起来。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