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用新硬件妖魔化“互联网+”

2015-08-26 eNet&Ciweek

最近,中国媒体出现“新硬件”这个针对“互联网+”的新概念,把“互联网+”妖魔化为“互联网夹”。时髦变得如此之快,以至有人开始疑惑,“‘互联网+’那么快就过渡到新硬件时代啦?”一时之间,“由硬到软、由软到硬”,趋势变化让人摸不到头脑。把握真实趋势,需要冷静客观。 首先看“新硬件”对美国本身趋势是否概括得准确。 需要说明,“新硬件”并非美国人给自己做的事起的名字(美国人自己起的名有“工业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等),而是由善于给新事物起名字的国人,在硅谷旅游中概括出来的。我经常去硅谷,“新硬件”现象确实很普遍,而且在麻省理工学院也可以看到。但放在美国全国,在高科技与制造业结合这同一方向上,实际有三种不同主张。新硬件概括的是其中较弱的一支,代表硅谷和高科技人士要“侵入”制造业的意向,美国人自己称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创客;主流的主张是GE提出的工业互联网,代表产业界的意向;另有一种略为过时的主张是“再工业化”,主要代表政界的意向。 美国“互联网+制造”趋势演变过程及其背后驱动力大致如下:“再工业化”首先在2012前后受挫,原因是制造业回归美国,没有带来就业明显增加,政界(主张就业)与产业界(主张自动化)意见分歧,导致这一趋势泡汤。“新工业革命”(所谓“新硬件”)是硅谷人趁机提出,从2013年起流行的主张。同是主张高科技制造,对“再工业化”的主要修正在于以高就业(“创客”)替代自动化,同时塞进了风险投资(VC)这一硅谷“私货”;但美国工业界经过短暂摇摆,从2014年起,很快聚集在GE“工业互联网”旗下,期望到2030年为GDP带来15万亿美元增量。 中国发明美国“新硬件”趋势的人,看到的大致就是美国2013年前后最热的主张及其实践。本人个人偏好硅谷的主张,但也注意到,中国产业界谈美国谈得更多的是工业互联网,而谈“新硬件”的目前主要是媒体。 其次,在美国流行的,一定会成为中国的趋势吗? 谈趋势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发展“互联网+制造”,美国的比较优势在技术创新,中国的比较优势在服务创新,德国的比较优势在专业创新。“新硬件”发明者归纳了许多现象,但没有概括出技术创新这个内核。这才是美国硅谷主张的实质。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中国提“互联网+”,实际侧重在服务创新。“加”是指“+各行各业”,强调的是新业态。被妖魔化成“夹”后,就不知所云了。中国互联网相对美国的优势主要不在技术创新,而在服务创新。中国在营造产业支撑服务平台方面,走在了美国前面。中国通过“互联网+”,将中国互联网在市场上对美国公司的优势,传导到各行各业,怎么是“夹”呢?除了美国技术公司会在中国市场上更难受,看不出“夹”了谁。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产业”,这由基本国情决定。在以服务创新主导发展新业态的同时,当然要大力倡导技术创新,包括发展“新硬件”,尤其鼓励大众创业、大众创新。但受限于中国无法把风险投资的土壤成体制地由美国搬到中国(纳斯达克退市企业达1万多家这一条,中国就难以照搬),在提以VC为基础的新硬件时,要慎用“时代”这个大帽子,不管我们个人如何喜爱它。
3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