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最早看到互联网蕴藏巨大潜力、向大众普及互联网公司的人,也是最早预见到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言家,而今,她的预言正不断地被现实印证。
她曾效力于摩根斯坦利20年,帮助很多互联网公司融资、并购、上市,成就了Adobe、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腾讯、阿里、京东……
她就是华尔街最为知名、最具权威的互联网分析师,她的行业分析报告,被业内奉为圣经。
她就是“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
你可能觉得这位风光无限的“女皇”离我们太远,和我们毫不相干。但Mary Meeker在最新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2014》中出乎意料地将中国单列出来,重点分析了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和网民行为习惯,女王早就将中国网民作为关注对象,不巧,而你我同在这支网民队伍中,成了女王的“杯中酒”,这也是本文开篇即提到Mary Meekeer的原因。
这位在互联网行业里叱咤风云20多年的世界级精英是如何看待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态势,如何看待中国网民行为习惯特点的呢?或许清楚这些后,我们才有资格和可能看到社交App的明天,才能来谈社交App将如何杀将出来,重整江湖。因为下一代的社交App无论如何发展都无法避开两个因素的主导:互联网、网民。
“互联网女皇”报告里的中国
1、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5亿人,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80%,居全球首位。
2、中国:移动商务创新领袖
腾讯微信:移动活跃用户达4亿,网络支付用户持续长;
支付宝:余额宝推出10个月,管理资金总额达890亿;
滴滴打车:注册用户超过1亿,77天增长15倍;
Meeker发布这一报告的时间为2014年5月29日,以今年年初微信红包的火爆程度来看,腾讯微信网络支付功能触及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已大幅提升;而滴滴打车的注册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得超速增长,主要是受微信支付功能的带动;余额宝强大的资金吸附能力和淘宝自身的客户体系有直接关联。在这里,Meeker的报告用数字突出了腾讯微信在电子金融领域里潜伏的爆发力,而这种安排,无论是出于客观实际还是主观上有意安排(而笔者在看完这168页报告之后,从互联网社交所占整份报告的分量来看,更愿意相信这是有意安排),都已显示出Meeker希望借微信来传递一个信息:在移动商务行业发展中,中国的发展实力是惊人的,而微信作为一种社交App,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还是中国发挥这一实力的突破口和着眼点。
Meeker报告里的社交启示录
1、新型社交图谱:节点关系网VS微型聚合群
将Facebook和WhatsApp、Snapchat、微信进行对比,可以看到FB为代表的大型社交网形态向微信“朋友圈”这种小型聚合体模式转化的这种趋势, 前者与后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的关系更为紧密,互动频率更高,更具IM性。FB的交往模式和国内的人人网比较相似,FB在美国仍然是社交软件里的龙头老大,但人人网在国内的境遇却已江河日下,这和中美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不无关系,中国人、美国人对“朋友”的价值定位存在很大不同。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学校里看到你的朋友偷东西,你会选择把朋友的不良行为直接举报给老师,还是选择先试着自己劝说、帮他改正?估计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因为前者的风险太大,有可能失去朋友,还可能背上“不讲义气”的名声;但美国人多数会选前者,因为后一种处理方式把自己推入“小偷”事件中,成为参与者,此外,事件发生在学校内,理应由老师负责。这两种方式并无对错之分,但却显示出中美两国对朋友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是不同的,中国更侧重感情维系,而美国更偏向人脉拓广。这也说明了为什么FB适合美国,人人网在中国却逐渐没落,而相比之下,微信这种“小而精”的社交模式更为适合中国这个“人情社会”。
2、实时社交平台:多媒体信息更易形成“病毒式”扩散
社交产品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从Desktop Only到Multi-Platform传播平台不断走向多样化,Tablet和Smart mobile的可移动性打破了Desktop和Laptop获得和传播信息上受时空限制的局面,信息更新的时间间隔急剧下降,而图片作为信息传播介质符合这一变化。同样大小的篇幅,图片比文字能传递更多的信息,阅览速度也更快。因此,Multi-Platform平台催生出越来越多的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社交产品,如Tumblr、Pinterest、Instagram、Vine、Snapchat等。
3、产品设计新理念:Snapchat模式和Tinder模式
Snapchat,一种在半熟人中非常流行的国外社交App。Snapchat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1~10秒的生命期,用户通过Snapchat将图片发给好友后,软件根据照片的预设时间自动销毁,如果对方试图截图的话,软件系统会自动告知用户。Snapchat的“阅后即焚”特点,满足以90、0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网民对网络安全的需求,他们虽然钟情于分享,但更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Tinder,一种看脸交友的社交App,和现实中的男女在酒吧Hunting及其相似。用户每天会接收系统推荐的4个好友的照片,然后通过滑动屏幕来表示自己对其是否喜欢,向左为不喜欢,向右为喜欢。Tinder看似简单,却包含了产品设计中的三大理念:界面信息几乎零冗余,操作方式极其简化,目标定位特点突出。目前,Tinder模式在移动产品中被广泛运用。可以说Tinder模式是继SOLOMO理念后,给社交App甚至整个移动产品在体验设计上带来飞跃的又一理念。
4、功能松绑:专注型社交App
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存在一个悖论:产品初创阶段,功能设计相对单一,用户迅速增加,产品声望不断上升;用户形成一定规模后,为寻求更大的上升空间,产品向综合化发展,结果用户不断下降,最终走向没落。产品功能的横向扩张很危险,有可能会自掘坟墓。这一悖论的受害者中不仅有凡客,还有曾经的Facebook。Snapchat 和WhatsApp出现后,Facebook 的照片上传和共享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为扭转局面Facebook忍痛以190亿美元高价收购了WhatsApp。Instagram、WhatsApp、Snapchat被 Facebook 收购后仍然独立运营,同时Facebook把自身的信息功能松绑成单独的 IM 应用。新的应用更加专注特色,避免被市场趋同,功能拓展的方向不再是横向综合而是垂直丰富。Meeker 把这种现象称为“service as an App“,即服务为一个应用。
回归本质
——下一代社交App的必由之路
上班、下班,客户、老板,奔走、堵车,这是大部分奋斗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一天的生活轨迹。快节奏、高负荷的职业生活把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城市里的“孤岛”。疲惫的年轻人需要社交,因为“孤岛”需要心跳,一种产生于情感渴求而非职业分工的心跳,以此打发拥堵和忙碌过后的空虚孤寂,安放客居他乡的游子之心;谋生的社会成员需要社交,因为社交网络关系中的一切客体都可以作为主体的参考系,以社交关系中的客体为参照物,主体可以更加明晰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掌握社会运转规则,不断加深社会化。
正因如此,社交网络的存在是符合情理的,更是十分必要的。而App不过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更符合人类交往、互动习惯而进化出的一种方式罢了,界面、操作永远是副手,而内容、价值才是社交App走向成功的真正主导。无论是下一代、二代、三代社交App,它的发展都要符合人类交友习惯和互动规律。看起来我们生活的时代倍显特殊,往往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但也许退后几步就会风清月明,豁然开朗,因为有时候视力模糊是自己离目标物太近。成功的社交App,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版本几度升级,但它的本质却从未转移:社交App的工具性存在,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人在组织活动中站稳脚跟的需要;更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释放情感、寄托灵魂的空间。
诚然,任何时候一个聪明的人都不会把别人的成功哲学当做金科玉律,照抄照搬。因为,规律的存在总是有一定的限定条件的,即便“互联网女皇”的预测也不例外,用作参考的同时仍要保持一定的怀疑。但毕竟“站得高看得远”,了解互联网发展规律的人还需站在行业前端,因此Mary Meeker面前保持适度的谦逊还是十分必要的。
以社交本质、根源为立足点,站在那里去远眺Marry Meeker的互联网预言,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或许就找到了下一代社交App的突围之路,因为根深的树才不会被轻易吹倒,根深的树才能枝繁叶茂,根深的树才能让土壤感受到它的真诚,才能被土壤珍惜。道理都是一样的,这大树不正是社交App的自然象征吗?
看到这里,不知你是否感受到笔者的心意,如果你是社交App产品经理,希望从别人那“捡到”一个现成的答案,那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世界上没有统一答案,就连上学时手里捧的权威教科书附录答案中不也写着“参考”二字吗?更何况是最为复杂的社会现实。但是,只有熟知结题逻辑的人才能求得答案,知道社交App的理念才能突出重围,因为无论形式怎样变化、技术如何革新,社交App的本质、逻辑都植根于“人”,回归社交本质,不忘产品初心,下一代社交App才会走得更为踏实、更为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