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化浪潮中教育行业的思变与量变

2015-03-11 eNet&Ciweek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促进教育的信息化,让教育切实的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使得教育在教学手段、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也催生出了众多创新的教育方式。互联网化是一场社会性的浪潮,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对于教育行业而言,互联网的影响正在从浅层面的运用,转向更深层次的思变与量变。   国外教育数字化现状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相对领先,比如美国,以及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这些国家在硬件环境建设上起步较早,为了保障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和快速发展,各国家都不断出台和更新相应的政策、法规,美国联邦教育部更是先后四次颁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用以指导国家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英国政府制定的E-Strategy战略规划中为所有机构提供国家宽带服务,并优先发展落后地区;日本国家信息技术部2010年制定了新的IT战略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更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新加坡早在1980年便成立了国家计算机委员会,制定了国家计算机化计划,并于1986年又制定了国家IT计划。   到目前为止,各个国家对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超过80%,如新加坡已经基本完成了学校级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国家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紧进行全民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工作,在经费上优先支持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美国有些州的教师要求每五年内要有30-50个小时的教育技术培训。   各国同时加紧建设教育数字化的资源,搭建相应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学校的教育数字化资源网络平台,供学生、老师随时随地学习使用。在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多媒体教育平板电脑,学生可以同时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及字典卡,通过这台电脑翻看课本并完成和提交作业;日本规划最迟将在2020年完成每个学生配备一台平板电脑的目标。   我国教育数字化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的远程教育工程,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工作的全面铺开。紧接着2002年、2003年和2005年相关政策中分别就我国职业教育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纳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   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强调,我国要建设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2010年是我国全面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一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加全面和具体地提出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包括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包括农村)、数字化资源基地建设、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以及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的建成等等。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据统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到了2000多亿元。建成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以及各省市区的教育网,全国100%高校已经覆盖网络,已有近半数的省市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地方教育网,全国有16%的小学,46%的初中,77%的高中建立了校园网络,完成68所大学和中央电大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远程培训教师的数量连续几年超过百万人次。完善了中国高教文献保障体系,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的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等各级教育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并免费提供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作已经建设2500多门本科精品课程,1000多门高职高专的精品课程,200多门网络教育的精品课程。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课率明显提高,达到了初中90%、小学40%。   除了来自政策上的扶持,教育行业自身也在进行着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教育行业的思变   互联网之于教育,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手段,它能极大的提升教育的效率。传统教育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信息传递的效率、精准性,难以量化和把控,也加之早前基础设施的薄弱。而随着智能手机、电脑、Pad等终端设备在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大众中逐渐普及,教育业也更多的与互联网实现结合,借助于互联网便捷、无限制的特性,如今孩子们的作业不仅限于笔端,已经外延到了互联网上。   在几年以前,社会对互联网化的认识一直处在表层阶段。最早思考互联网如何与教育结合的不是传统的教育机构“学校”,而是像华图教育、跨考教育、新东方等教辅机构和一些大中院校。虽然早早地就开始尝试互联网教育,但大多只是将线下课堂的录制视频放到网上,或是将课程资料上传分享,有的甚至只是在线上售卖线下的课程,这在现在看来已经属于较初级的“笨办法”了。学生观看课程视频后怎么检测学习效果?检测学习效果的时候又怎么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有难点怎么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传统的教育机构同样在满足用户的第一步需求之后,开始挖掘更进一步的问题和服务,通过解决不断涌现的问题,逐渐实现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学大教育、学而思等教育机构如今已经推出了业内较专业的学习系统,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深层次的学习问题。   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的教育机构,都是以自身业务为基础,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大环境下,利用科学技术解决教育行业的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教育互联网化的过程。   教育行业的量变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互动、强调平等化,这有助于教育资源的调配。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削弱了竞争力,唯学习(成绩)至上的思维模式,大大扼杀了孩子的想像和兴趣,也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传统的教育是以老师为中心,而在社会性的互联网的浪潮中,学生则是中心。最终的结果是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育方案,每个人都有强项弱项,但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很难用差异化来发展个性,学校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擅长的特点,教会学生与人相处之道。   教育行业正着力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目前还是依托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各类考试,但已尝试性进行探索。通过试点,许多高中已经构建起门类多样(面向所有学生)、梯度多层(面向不同学生)、精品优质(让学生充分受益)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同时也迎来了改革创新,主要表现在:办学体制,扶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培养模式,利用自身资源指导规划学生生涯;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选择性是普通高中多样化。   对于教育工作者应勤问自己:“我做的事情是对学生有益的吗?”,答案永远应该“是!”。   总结:   事实上,在全球互联网化的浪潮中,没有哪个领域会完全隔绝于这个时代之外,互联网之于教育的发展不仅只是实现一种沟通和传递,它更传递着一种开放、人人为中心的平等思想,在对于传统教育相对封闭、教条等现象的改善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