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热潮过后的蛮荒时代,找对方向后重新起步

2015-03-10 eNet&Ciweek

  产业园在国内曾经一度受到过热捧,尤其是在2005年之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部的一部分城市中,几乎达到了一个建设产业园的高潮,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时不时便有某某市将建规模最大产业园、国际XX产业园的报道出现。如今十年过去了,这股热潮似乎已渐渐消退,而当初随着这股热潮闻风而起的产业园们,只有少数几家发展得还算不错,更多的则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资金定位等各类问题最终破产失败。近几年来,随着文化创新的不断推进,又有一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始建设起来,但似乎仍旧是走的原来的老路——蜂拥而来,然后蜂拥而去。这对不管是文化创意领域还是产业园行业来说,无疑都是倒退而非推动。   产业园路在何方?一时的喧闹并不能说明我国产业的集群化已经来临,因为我们可以预见到在这场喧闹过后孤零凋敝的光景,面对如今大多数产业园浑浑噩噩的现实,也许是时候开始思考,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园区,还是又一个用以套取社会资金、土地的名目。   在去年年底,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曾经公布了一份全国产业园区百强排行榜,在这份榜单东部沿海城市占据了绝大多数,并且几乎全部都是高新技术领域与科技领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对此领域的重视与投入。但这种单一注重某一方面的产业园建设模式在未来可能造成又一次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只不过这次的不平衡由重工业转至了高新科技产业。因此,这种模式,既有优势也有隐忧,在未来是必须得到改善的。   产业园的过去与现在,热潮过后的蛮荒时代   产业园这一现象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当时产业园是作为一种促进、规划以及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出现的,时至今日,产业园被赋予了更多的概念。结合我国目前产业园的建立情况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如今的产业园,尤其是我国的产业园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国家或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制定长期或短期发展规划与政策、为建设和晚上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而划出的一块区域,在这片区域中,集聚大量企业或产业,并具有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等优势,包括但不限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特色工业小区、技术示范区等不同类型。   自产业园这一概念被引入国内以来,因其恰好赶上国内城市纷纷建设新开发区的热潮,被迅速推广开来,尤其是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迎来一个建设产业园的高潮,在当时可以说几乎达到了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已建成或在建产业园的程度。   不过这一批随风而起的产业园们在后来的发展中命运不尽相同,有的成为国家级示范产业园,有的则沦落为有一个房地产商用于圈地的项目,还有的在风潮过去之后停止建设,留下大批无主荒地,自生自灭。这种局面的出现,不能说是产业园本身的错误,而是国内产业园界建设、投资、管理等诸多问题的体现。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等地产项目的再度升温,产业园的建设又被再度提起,在有关产业园建设的新闻中,动辄出现“全球最大”、“国际首个”、“世界领先”等字眼,这固然对宣传产业园的优势有推动作用,但牛皮吹大了总是会破的,如今情景总会不免让人想起十年前那一波产业园热,如若不调整发展方向及策略,最后的结局也不会比当时更好。   这一问题在文化创意类产业园中尤为突出,尽管如今国家对此方面十分关注,极力想要摆脱“山寨”、“仿制”、“抄袭”等帽子,且东部沿海城市中确有建设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然而这一切也挽救不了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景气的局面,投资少、消耗大、经济转化效率低、抄袭现象屡禁不止等诸多现实,造成绝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在喧闹的开工仪式之后就再也没了下文,等它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只有多如牛毛的负面消息。   相较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惨淡经营,高新技术类产业园算是产业园中发展最好的一个类型,这从去年年底同济大学发布的那份榜单中便可一眼看出。这同政策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同时高新技术类产品由于自身的技术门槛,造成仿制、抄袭的门槛较高,投入产出比也相对较低,因而对于开发商及当地政府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了他们进行产业园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的教育、市场环境的因素,遍地开花的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否真的是刚性需求就不得而知。同样的,东部沿海城市仍旧是此类产业园发展得最好最快的地区,而内陆城市由于人才、资金的相对紧缺则略显后继乏力。   相较于过去产业园建设仅聚焦于某几个产业上不同,如今产业园的前缀五花八门,匆匆扫一眼关于产业园的新闻便可看到红木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物流产业园、茶叶产业园、广告产业园等名号,除此类以行业命名的产业园外,还有都市产业园、海造产业园等一小部分产业园从名字上就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也是如今产业园面临的问题之一,如今随着房地产商的入局,产业园的建设与质量更加良莠不齐,似乎随便圈一块地、建设几栋厂房、引入数个企业便能够堂而皇之的称其为某某产业园。其实不然,产业园的建设与规划是一个及其深远的话题,而这正是目前国内产业园界缺乏的地方。   我国的产业园建设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脱缰式发展中,迎来了如今的蛮荒时代,这里的蛮荒时代并非对产业园建设的否定,而是对产业园管理理念拳法的一种描述。建设产业园的地产商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管理产业园同建设产业园相比,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情。除去那些已成规模,在产业园界累积了丰富经验的建设商以及政府之外,更多的如十年前一样是跟风而来,他们的出发点更多的不是怎样建设好产业园,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公司旗下的一份产业来耕耘,而是如何在这一笔买卖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当然,我们能够注意到如今的产业园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产业园类型的百花齐放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在下一个十年的产业园建设中,当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对产业园的管理经营研究,那时候产业园定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主流,伴随着的则是中国制造的崛起。   产业园的未来,找对方向后重新起步   如今的产业园正在朝不断优化的道路上行进,但是,找准方向才是最关键的问题。目前产业园已经出现了细分的趋势,这在总体上对于产业园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管理上,可以引进专业的管理队伍,代替之前自由散漫的自发式管理甚至不管理。即使在投入上会增加一部分成本,但这对产业园的长远发展是有有利的。再就是先期可以进一部分优势企业,这些企业投入产出比低,经济效益较好,能够帮助产业园快速地收回成本,后期可适当加入一些新兴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配合园区的多样化经营。   在土地租金上,不能定得过高,以失去同相邻产业园的竞争优势。这是租金高导致园区土地闲置是目前许多大型产业园特别是一部分国家级产业园的一个突出问题,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金川开发区)为例,作为西部开发第一波热潮的“曾经热土”,金川开发区得到过伊利等大型企业的依赖,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伊利的撤出,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正准备搬离这一曾经备受关注的地区。这一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便是土地租金的高昂造成企业利益的受损,同时在仅一个小区之隔的距离上还有另一个开发区存在,虽然名号并没有金川开发区响亮,但在土地成本上却要低廉很多,这使得曾经的“热土”成为了如今的荒地。   同时金川开发区的另一个问题同样值得所有开发区注意,即政策的稳定性。如果说土地成本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尚能忍受,那么政策的不稳定则是犯了企业发展的大忌。这里的政策既有土地政策还有纳税政策,许多产业园在建成之初,由于有政府的推行以及支持,在纳税上通常会向入驻产业园的企业倾斜,进行减税甚至免税。然而有些地方在看到园区企业每年巨大的盈利能力之后往往会改变现有的减免政策,加收或多收税,甚至有的园区仅将这种见作为诱惑企业入驻的一张空头支票,承诺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另外,对于那些中小型产业园来说,虽然在土地面积上竞争不过大型产业园,但可以努力将优化园区环境,抛弃不切实际的大规模综合化追求,转而向小而美的园区发展道路前进。这样与同规模的产业园相比会更有优势,而这种类型的产业园更适宜在未来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   纵观这几年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在未来,应当如下几类可以作为产业园的发展方向:一是物流、电商以及果蔬为主的上也是产业园,随着未来电子商务的白热化发展,需求必定即为庞大;二是金融、投资为主的产业园,以顺应如今资本、基金等快速流转的需要;三是以4G、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为主的休闲娱乐类产业园,如今已经出现办公类物业需求减少而体验式社交场景增多的现象;四是进行乡镇转型,促进城市化发展,这在政策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其他的发展方向还有细分产业链、加强服务化等,依照不同的产业园类型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如今的产业园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结局,而非如同十年前那样,热闹开场惨淡经营。而新兴觉得的一批产业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影子。喧闹过手的现实是不堪的,但是要找准了方向,未来必然是可喜的。   《互联网周刊》推出“中国最佳产业园区评选”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希望能够从诸多产业园中选出优秀产业园,以期成为产业园界的模仿对象,为产业园区的再次腾飞贡献出微博的力量。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