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互联网学习市场将超过3000亿

2015-02-25 eNet&Ciweek

  互联网学习是指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行为。据各种研究显示,我国自2012年以来,互联网学习市场的规模连年上涨,预计2015年会达到3500亿人民币。互联网在优化人类受教育方面掀起了另一场“学习的革命”,这场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Kindle之于书刊、MOOC之于教室、科技之于传统的对话,从介质生存状态的改变,到活动规则的变迁,互联网学习正在变成真正的“好东西”!   阅读的革命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内一则kindle的广告,巨大的书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电子阅读器比起纸质图书更加轻便、容量大,有着更好的阅读体验,从而更好地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
2

  亚马逊作为全球财富五百强企业之一有着很多世界领先的业务,如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Kindle产品也是其一。Kindle是一种电子阅读器,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在上面使用亚马逊的购物网站购买、下载和阅读电子书、报纸、杂志、博客及其他电子媒体。比起阅读纸质图书,Kindle的阅读体验有着明显的不同:手掌般大小却可容纳海量书籍,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获取想要的出版物,更重要的是比起厚重的纸质图书轻便了许多。亚马逊近日在其网站发表声明:Kindle电子书的销量开始首次全面超过纸质书销量(包括精装书和平装书),而Kindle平板出现不足4年。Kindle销量的领先,意味着电子书比起纸质书开始更加受到读者的欢迎,在这背后是人们阅读倾向的改变——阅读的革命。亚马逊 Kindle 数字内容负责人认为,“电子书其实更接近于阅读的本质”,也许这是一场阅读回归的革命。   之所以需要阅读回归,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对人们阅读热情的堪忧。智能移动终端普及迅速,咖啡店、地铁里,甚至是拥挤的行人通道,低头盯看手机、平板的人随处可见,然而手捧纸质书报的阅读却成了难得一见的风景。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3年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可见,纸质图书留给人们的记忆日渐在淡化,甚至一刻钟都显得奢侈。为此,有的机构觉得到了复兴国民纸质阅读的时候了,如三联韬奋书店的24小时营业轰动一时,但意义大于实质。实际上,人们的阅读热情从来就不曾消退,只是阅读的视线由纸质载体转移到了携带轻便的电子介质上。同样来源于上述的统计显示,成年人一半以上的阅读来自数字媒介。据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告,当前移动阅读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42亿,这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用户在通过手机来看书。根据网易发布的《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2014年中国人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换成纸质书,首尾相接相当于绕赤道8圈。   汉字累积起来的文明依旧是国人重要的精神食粮,用户在新时代的需求孕育着新的商机。国民对阅读热爱的转移已经让很多传统纸媒出版机构做出必须拥抱互联网的思考——进行图书出版的电子化转型。如近期,作家易中天、余秋雨在发新书时除了纸质书的出版和发行,也纷纷选择在电子阅读等平台进行电子版的独家首发,甚至进行新书电子版限期免费的全新尝试。无疑,基于互联网的阅读也正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冲击。   Kindle之于书刊的历史抉择不在于Kindle与书刊本身的差异,而在于是谁更好的迎合了使用者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改变,阅读需求必然会发生相应转移。电子墨水打败油墨靠的不是技术。   教育的革命 2014年11月25日上午,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们在通过MOOC来学习“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在他们看来,MOOC的教学更能“抓住人”。
2

  接受过国家教育体制内教育培训的人大多抱怨过自己受到的填鸭式教学法,无论中小学或是大学,课堂上更多是老师讲、学霸听、学渣睡的景象,课堂气氛多少显得死气沉沉,这种状况已被人们诟病多年。然而,11月25日在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一堂本应是继续枯燥无味的“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课程却很是热闹。没有展示徒手劈砖“神功”的老师,也没有女神教师来吸引上座率,课堂的热闹在于其是MOOC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课前上MOOC学习、预习,之后带着问题上课,课上老师就可以通过提问与学生产生更多互动,学生从而发现自学时忽略的重点和要点,课后再反复观看MOOC视频寻求答案——在这些学生们看来,“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高效”。   比起电子阅读器,MOOC的诞生显得更为年轻。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首字母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由很多愿意分享和协作以便增强知识的学习者所组成的。MOOC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公益、开放、共享和互动的特性,其所带动的互联网学习风暴则更为激烈。   2012年,美国崛起了“三大MOOC提供平台”:Coursera、Udacity、edX,它们汇聚了全球数百所顶尖高校知名教授的数百种课程,涉及人文、社科、理工、医学等各个领域,任何人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自由地免费选修。这三个大平台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完成课程并通过考试后还可获得相应的证书。随着这三大课程平台的兴起和推广,包括英国、德国、中国、印度、中东等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迅速掀起MOOC浪潮,纷纷开始翻译、改造乃至研发MOOC。为此,美国《时代周刊》把2012年命名为“MOOC元年”,而《纽约时报》则将之评为“横跨IT和教育界的革命性事件”。   MOOC成功构建了一种更开放、资源价值利用更充分的知识交换模式,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取来自像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样的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MOOC不是集合几百名学生在报告厅授课,而是通过互联网把知识传授给世界各地数以千计乃至数以百万计的学生。支持在线网络课程的人数在成倍增长,尤其受到那些喜欢学习但却不看重文凭的群体欢迎。有统计显示,如今全球MOOC的学习者达到了900多万,每年以两到三万的数字在增长着。而中国MOOC学习者已有近百万,甚至其中20%的中国学习者是中学生。   MOOC来势汹汹,让技术对教育模式的颠覆创新成为当下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种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教育变革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MOOC从精英教育出发在向着更深远的范围普及,可以预见其将改变人类传授和学习知识的形态,这意味一切封闭的教学模式都有被抛弃的可能,而横亘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僵化的教育体制会成为率先坍塌的那堵墙。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副教授叶丙成认为:“我们传统的老师定位自己的角色是上课讲演,MOOC让这个事情变得很危险。MOOC出现之后老师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首先,MOOC让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三项基本功能变成可人人共享的公共资源,体制内的45分钟课堂缺乏了垄断优势,促进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权利的进一步实现。其次,MOOC让每个人都能免费获取来自像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名校的课程教学,这意味着地区间师资力量的不平衡问题将变得不再重要,这也加大了学生比老师在学识上更为优秀的可能性。第三,MOOC在降低人们学习的机会成本。果壳网和MOOC学院创始人姬十三认为,MOOC是大家学习专业领域最好的途径,“过去没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帮助成年人每天花一两个小时、一个月花三十到五十个小时系统深入去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但MOOC的出现在知识产品线里面恰好填补了这样一个空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结构系统化的把知识搬到网络上。”   相比传统教育,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的富媒体内容、碎片化时间利用、不同地区教学资源整合的三大优势,让这个行业未来的想象空间巨大。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说过:“大学的意义和价值能否塑造一种超越现实的学习环境,利用网上的资源优势,灵活性、方便性,再加上学校的互动性,让网络的学习更多彩,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东西结合起来,从而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一边是互联网教育在市场化环境中迅速爆发,另一边公立教育体系也在艰难转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互联网教育之“火”已经燃起来了。   传承的革命 2014年APEC会议上,参会领导携夫人集体亮相,身上的“新中装”吸引眼球,其制作来源于接近失传的民间技艺“漳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技艺得以很好的保留。
2

  “打狗棒法”“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九阴真经”“独孤九剑”……这些都是著名武侠文学大师金庸笔下的大人物们的盖世奇功,也是武侠迷们调侃时爱使用的标签,如马云的网名就是发明“独孤九剑”的风清扬。这些技能并非现实存在,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在于金老的妙笔生花,更在于这种“高人一等”生存方式满足着众生对“绝世而独立”人生的憧憬。绝活并非人人可以拥有,但相信却是多数人向往的东西。   这些盖世武功虽假,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多绝活存在,存于市井,远离喧嚣,正所谓“高手在民间”。然而,这些有着绝活的民间艺人们都有着共同的担忧,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这些民间技艺的传承,无法像丐帮传承降龙十八掌那样成为宗教正统的使命,也缺少像杨过学习九阴真经那样靠人生用不完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北京老品牌工艺美术的60个大门类,失传和后继无人的达40多个;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还有戏曲剧种368个,目前仅有267种,其中60多个现有剧种没有音像资料保存。民间文化较为丰富的山西省,数百种的民间小玩具目前保留下来的不足百分之一,上千种的民间小吃百分之六十已经失传,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法几乎全军覆没。竹编、手工刺绣、蜡染、泥塑、剪纸、砖雕,年画……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老工艺,如今掌握的人屈指可数。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这种消亡,无疑是民族不能承受之痛。   民族技艺的失传成了摆在面前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因为本土经济生活条件改变从导致的文化环境变迁,比如年轻人觉得手艺活苦累且收入难以养家糊口,不愿学习传承技艺使得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让一些技艺从此失传。或是因为新的和外来文化的层出不穷及冲击影响加剧了它的失传和消失过程,如民间年画被印刷术和数字技术快速复制,民族刺绣手法被电脑绘制所排挤,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更或是许多民间艺术缺乏创新,不能积极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另外,此前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仅靠的是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比如相声、变脸等,师父与徒弟的关系、传承规则也决定了传承能否延续。   随着互联网与工作生活的紧密集合,这种担心正在减轻,民间技艺正在走出最后只能留给回忆的泥淖。从这些技艺可传承形式来看,都是用声音、文字、动作、图画等表现出来,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不发达的时代,教的人只能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而找到可以学的人则只存在于师父的生活圈。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民间技艺的传承危机打破了种种限制。如数字化技术可对民间技艺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素材数据库。为保护民间音乐,杨荫浏等人专程到无锡为民间艺人华彦钧录制二胡曲《二泉映月》,姜昆创办了中国相声网,把数百个有影响的相声名作及与相声历史相关的背景资料搬到了网上。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使用、传播传承等存在方式进行再现。拥有着百年历史的贵州高寨土布技艺——一种手纺、手织、手染的民间工艺,因为其耐用的特点成为当地的一个地方名片。据当地人介绍,因“工序多,活路复杂”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好在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这种工艺再现,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看到高寨土布制作的全过程了。虚拟现实技术利用模拟活态文化的模式保留了民间非物质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社交应用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崛起,这也为民间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如德云社的粉丝们在微信、微博、QQ上自发成立了多个名如“郭德纲粉丝团”“德云社粉丝团”之类的网络社区,从而德云社可以与受众们更好地互动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德云社的表演与观众的兴趣更好地契合,一方面让德云社找到了很好的发展资源,如相声学徒、相声创作者等。   最近,人们聊得最热的民族技艺估计就是漳绣了,因为在不久前开过的APEC会议其间,参会领导人与配偶们亮相时身着的“新中装”其面料来源于漳缎。但可以相信,民族技艺热,不会是因为其保留在记忆中,也不需要政治经济符号的背书,而是因为其与互联网的日渐融合,浸入了人们的生活,化为了民族发展的真正精神。   互联网学习为人类文明的延续找到了新出路。   爱的学习 近两年来,大量的在线教育平台出现,不但成了体制教育之外很好的补充,日渐也成为人们获取精神食粮的一种依赖。
2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熊培云曾在《民间是个好东西》中讲到:“今日中国的一个显著进步在于民间社会的成长,在于体制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民间是个好东西’,意识到一个自发自为、自由自我的民间社会的存在,是一个社会永葆创造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谋取进步,并在关键时候化解危机的力量之源。”显然,互联网资源真正得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担当了民族传承文化的大任,显然成了“民间的好东西”,互联网学习市场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找到了真正的历史价值。   在信息时代,我们感受着网上购物的种种快捷、体验着微商时代的各种不可思议,通过互联网学习也逐渐带动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希望充实知识,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于是,依托网络平台分享各类知识、资源的线上教育应运而生。新东方牵手腾讯、百度入资传课网、阿里打造淘宝同学……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成为商业领域争夺的新宠。   然而,“上帝的归上帝,罗马的归罗马”,情怀与商业常会有矛盾,互联网学习市场虽说孕育商机无限,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并非前途平坦。龚海燕在创办世纪佳缘成功后也进军在线教育,创办了梯子网和那好网,最后却不得不放弃。龚海燕的解释是,由于“过于乐观冒进,战线拉得太长,以至于几个月前就花光了公司融资……”,业界分析更多认为是“在线教育有商业模式,却还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不得不承认,大家对互联网市场充满热情,却依然难以看清方向,起码互联网学习市场中还没有“苹果”这样的公司。   在特蕾莎修女创办的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希舒·巴满”的墙上有这样一首诗:“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荒谬、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若是抱着爱的初心投身于互联网学习市场,请相信:但坚持着,未来就会更有希望。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