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谷歌AndroidAuto
3.TeslaWarp
4.宝马iDrive 5.凯迪拉克CUE
6.福特Sync
7.百度&钛马CarNet
8.智歌i智歌
9.博泰inkaNet
10.通用OnStar
11.沃尔沃Sensus
12.丰田G-BOOK
13.日产CarWings
14.腾讯趣驾WeDrive
15.车智汇月光宝盒
16.多听网络多听V电台 17.科大讯飞蓝牙语点
18.语境汽车微密
19.进击科技iCelery
20.随创科技AirStory
21.墨迹天气空气果
22.腾讯腾讯路宝
23.元征科技golo4
24.微格互动AutoBotmini
25.博派通达HiCar
26.联车科技A-Cube
27.博泰iVokaMiniX
28.车讯网AutoAid
29.中科盛博嘿车
30.阿里巴巴智驾盒子
31.钛牛科技钛牛汽车盒子
32.广联赛讯驾宝盒子
33.昂星科技美特高探路者
34.车网互联乐乘盒子
35.赛德斯科技惠开车
36.微思客智驾小V
37.优驾优驾车载感知器
38.高德软件高德小蜜
39.阳光道客阳光宝盒
40.问阅堂科技司机邦
41.杭州锐行Racing车中有我
42.NavdyNavdyHUD
43.方硕科技邦途车管家
44.美赛达沃车联翼车联
45.智途V50s云后视镜
46.优步科技UberPlay
47.开元智信通智信通
48.上海摩铠摩铠通
49.北斗导航凯步关爱
50.佳诚软件科技G-NETS
智能OBD硬件 OBD是英文On-Board Diagnostic的缩写,中文翻译为“车载诊断系统”。不同于其他车联网硬件,OBD的重点在于对车辆本身数据的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日、欧等各大汽车制造企业开始在其生产的电喷汽车上配备OBD,初期的OBD没有自检功能。比OBD更先进的OBD-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而我们今天所说的OBD,就是OBD-Ⅱ。OBD-Ⅱ可以读取发动机转速、温度、时速、行驶里程、油量、油压、进气温度、节气门开度、加速踏板位置、启动时长、刹车片温度、涡轮增压器温度,以及动力电池剩余电量等等一系列信息,使用户在行车过程中充分掌握车辆全面的情况,以便做出驾驶调整,也为汽车检修人员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OBD采用16针这一古老的接口,目前,所有在售车辆均已装配了 OBD 接口。这项诞生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诊断技术,如今已成为“车联网”和“智能汽车”这两个概念的代表硬件。 鉴于OBD类能硬件已经向红海项目迈进,多个中外的互联网厂商已意识到OBD领域的重要性并已踏足OBD硬件的开发和制造。目前,国内OBD产品的数量多达上千种,质量与性能参差不齐,而本榜单列举的OBD,重点围绕“创新”二字,产品拥有与众不同的技术优势和性能特点。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腾讯,在2014年发布了首款汽车OBD硬件“腾讯路宝”,能够为用户提供驾驶行为评测,油耗评估,拥堵、执法、管制、事故等实时路况、智能路线规划、省油路线推荐、免费语音导航等全方位的出行服务。同时,凭借腾讯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开发技术,上述这些服务都可通过用户的智能手机APP来进行查询和操作。这种将智能手机当作终端的智能OBD设备能够通过单向传输将汽车的原厂数据,行驶记录数据通过硬件终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上述数据显现在智能手机上。 虽然OBD可以将一些行车的基本信息提供给用户,但在制作OBD硬件的最初,厂商和设计师似乎并没有考虑到用户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信息,而现在市面上的智能OBD硬件大多都与腾讯路宝一样,只能提供一些最基本的行车和车辆信息给用户,而用户真的需要这些信息来限制或者调整用户的驾驶方式么?虽然,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认为,智能OBD能够做的应该远远不止这些。最近发布的一款智能OBD“golo4”,这款OBD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车载WIFI的功能,内置SIM卡槽,可用SIM卡自制WIFI热点,并且用户可进行SIM卡自主更换。虽然这款OBD未能在功能上有重大突破,但也已经能够让更多的用户的创业者看到了OBD更多智能化的未来。而在用户看起来更加有吸引力的则是这一款叫做“A-cube ”的OBD,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对车辆不受距离限制的远程控制,例如: 空调预启,智能解锁,智能寻车等。这种通过 OBD 接口来反向控制车辆的汽车硬件也许将会成为用户真正的痛点,也是符合车联网化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也将会是OBD未来的发展方向。 诚然,OBD对于未来车联网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OBD也将成为未来智能汽车和车联网的一部分,但OBD类硬件在根本上仍有其局限性。 首先,OBD类硬件的基础是通过车载16针端口读取原车数据,而有些数据则需要破解才能够读取。这显然与汽车厂商之间存在对立的关系。汽车厂商并不希望自己生产的汽车总线被破解,因而OBD也不将很难得到汽车厂商的支持。不仅如此,由于中高端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厂商已经将需要OBD能够获取的数据通过自制系统提供给用户,而如沃尔沃的 Sensus Connect 系统,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启动。由于厂商在这方面有着绝对的主动权,许多高端厂商干脆取消了OBD端口。而像Ivoka这样基于一个品牌开发的OBD硬件也实属少见。在这种情况下,OBD硬件如果在功能和接入方式上未有更大的改良和创新,也将很难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次,虽然在中国政府政策的指导下,OBD端口被强制安装,并且就法律来说,并没有硬性对OBD接口的功能做出限制。换句话说,目前来讲安装OBD获取车辆数据本身不会引起法律纠纷。但如果OBD硬件对车辆进行反向控制,将会从技术层面带来安全隐患,这也将引起车辆管理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为了做到反向控制车辆擅自改装车辆线路,也将触犯相关法律法规。所以,政府政策对于OBD未来的创新也将是艰难的一关。 第三,就如今市场上的OBD硬件而言,其最终实现的数据提取等功能都要通过智能手机这一终端来实现。换句话说,OBD类硬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终端作为依托。而汽车厂商所能提供给用户的车辆数据能直接通过车载中控等车内自带硬件展示给用户。缺少自身的终端设备,这也是OBD在当前遇到的技术发展的瓶颈。 无论OBD的发展前景如何,其为智能汽车概念的普及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OBD硬件为车联网化和汽车智能化提供一个入口,有了OBD,更多的车载新技术也能够被接受和普及;有了OBD,也能够迫使厂商在汽车的智能化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而最终享受到车联网化的智能汽车的将是所有的汽车用户。 汽车智能系统的衍生 虽然,本榜单的是以统计汽车智能硬件为主,但是面对新潮流三个字,智能系统这一软件领域也绝对不容忽视,作为未来将要实现的智能汽车和车联网化,一个健全稳定,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汽车智能系统软件是一切的基础。 车载系统对于车主来说绝对是一个痛点,这个痛点无需像智能硬件那样由工程师创造,而是本来就存在的。由于后装车机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统一标准,用户体验也做得很差。如今,汽车智能系统一般以车辆本身为载体终端,也就是俗称的前装车机。智能系统可以实现与导航、安全、车辆、生活、商务相关的各种车载服务。这系统在基于安全性的大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除了常规的路况导航、新闻广播、道路救援等服务外,还可以提供诸如动态停车位搜索、航班预订、社交网络应用、电子邮件收发、电话会议启动等特色服务。国际知名的汽车厂商如凯迪拉克、宝马、奔驰、通用等都已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用于其最新生产的新一代产品。这其中的一些智能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汽车的中控显示屏直接操作,来完成导航,娱乐,通话等一系列动作,还有一些系统,例如宝马的iDrive系统,用户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APP应用程序来实现在车载系统上操作一些平时的网络功能,比如BMW应用、新浪微博、百度音乐等等。基于汽车智能系统的强大功能,我们没有将传统的智能硬件如导航仪,行车记录仪包含在榜内,我们相信,在未来,拥有完全智能系统的智能汽车将会把所有传统的车载智能硬件涵盖其中。 虽然绝大多数智能系统都是由汽车厂商根据自己的汽车产品独自生产完成,从而能够让智能系统更好的适配自身的产品。但有志于向车联网方向发展的互联网公司也已经打起了车载智能系统的主意,并且已经将其付诸实际了。 2013年,苹果宣布向汽车领域进军,公布了其“iOS in the Car”项目,2014年,苹果公司正式发布了更名为CarPlay的车载系统。同年3月,苹果发布了iOS 7.1正式版,是继iOS 7正式发布后的首个重大版本更新,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支持链接智能车载系统CarPlay,只要将用户的iPhone连接到启用了CarPlay的汽车,可支持“电话”、“音乐”、“地图”、“信息”和第三方音频应用程序,并可通过Siri,汽车触屏进行控制,为Carplay提供了操作系统的支持。从苹果公司的一系列动作向科技领域的其他企业释放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即争夺智能车载系统市场。无独有偶,苹果的最大竞争对手谷歌,也在2014年6月推出的专为汽车所设计的Android Auto。Android Auto旨取代汽车制造商之原生车载系统来执行Android应用与服务并访问与存取Android手机内容。并且,基于旗下的Google地图和Google Play为用户打造更好的车内导航和娱乐体验。 苹果和谷歌两大公司选择在同一时间进入汽车智能系统市场,这也标志着汽车领域的互联网开发或者说智能汽车领域的竞争大战已经真正拉开了序幕。同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车载系统的开发已不再是汽车厂商的独有技术了,第三方智能系统开发公司,相较于传统汽车厂商开发的系统有着独特的优势。第一,第三方智能系统可以基于多款车型进行系统匹配,Carplay可以适配欧美及日韩厂商的多款市场主流车型,而传统汽车厂商只基于自有品牌汽车进行系统匹配。第二,像苹果和谷歌这样的能够自主研发智能系统的第三方开发商拥有更多的开发资源和更完善的智能生态圈,苹果和谷歌在智能终端领域的系统开发方面有着大量的资源和经验,围绕着Appstore和Apple ID建立的苹果生态圈,围绕Gmail和Google Play建立的Google生态系统都可以移植到车载系统中,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得与智能终端相同的体验。第三,已经大量应用于其他智能终端的第三方智能系统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可以说包揽了绝大多数智能终端系统,有着数以十亿记的受众群,这并非某家汽车厂商可比。终上所述,第三方车载智能系统开发商的介入,也将迫使汽车厂商为车联网化和智能汽车的打造做出必要的改变。 车联网硬件的痛点 除了OBD和车载智能系统,还有一些车载智能硬件推动着车联网化和智能汽车的发展。 汽车做一种以位移为主要功能的交通工具来说,汽车厂商的初衷都是要满足驾驶人对于车辆最基本的需求和体验——驾驶。而智能硬件的产生同样要遵循用户真正的需求,也就是所谓痛点。互联网进军汽车行业后,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车联网和智能汽车的概念,深入挖掘用户在基本驾驶之外的其他需求,并满足这些痛点。在驾驶方面,随着自适应巡航系统(ACC)、车道保持系统(LKS)以及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智能化技术的增加,汽车已然实现了所谓的智能。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的导航仪,行车记录仪,甚至车载娱乐硬件都不能算得上是车联网硬件。而将智能化行车记录仪、多功能后视镜、智能防撞系统,还有最近在国内大热的车载空气净化器等等是当今互联网公司入主汽车行业的主要研发方向。行车记录仪是最常见的车载智能硬件,如今市场上的行车记录仪功能与体验大都相同,而具备云端存储,影像识别,影像后期处理等更高级别的互联网技术还未能在行车记录仪上普及,这些智能化的改进点也将会成为互联网技术的落脚点。另一种车载智能硬件则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车载空气净化器。在国内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无论何种空气净化设备都已经被推上了需求的第一线。同样,车内的空气环境对自身健康的影响也日渐被国人所重视,车载空气净化器日渐成为了有车一族必备的车载硬件之一。从最早的活性炭净化器,发展到现在的可远程控制的电子空气净化器,互联网在这一设备上的价值可见一斑。其他智能安全硬件如前撞报警装置,智能防撞系统等这些司机日常行车中的真实痛点还并未引起互联网公司的重视。上述这些车联网硬件是硬件工程师眼中所谓的痛点。这些硬件更加实用,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许也将会成为用户眼中真正的痛点。 结语: 无论是OBD硬件的转变和创新还是汽车智能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再到车联网硬件的技术革新,归根结底是希望用户能在驾驶汽车的同时能够拥有更好的体验。本榜单列举的产品,旨在为汽车的互联网化和智能汽车的发展梳理方向,这其中虽仍有一些未完成的产品或系统,但他们的出现也能够引领整个汽车智能行业的潮流。 近日,华为,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入主汽车行业,希望能够利用自己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汽车厂商进行合作打造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智能汽车。而小米和乐视方式可能要更激进一些,二者几乎同时宣布要打造自主品牌的智能汽车。这表明,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打造智能汽车硬件和服务系统,而是已经在根本上意识到,车联网化和智能汽车将必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究其根本,汽车的首要功能是驾驶,首要目的是实现位移,其余任何的设备及系统都要围绕着这两个重点而展开,才能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而我们相信,车联网化和智能汽车所改变的并不是汽车的功能和目的,而是操作汽车的主体,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一主体——人,终究会被汽车智能系统取代。而像文章一开始所提到的《霹雳游侠》中的智能汽车,可能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相关活动:2015中国最佳智能硬件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