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是做强做优的关键

2012-02-10 eNet&Ciweek

     最近如果说哪一种观点最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要首选IBM钱大群关于转型的思想。   钱大群在最近的一系列场合,反复谈转型问题。对于优秀的企业如何做到更加优秀,钱大群提到转型、领导力和智慧三个关键词,与我想到一起去了。   有人认为,未来五年,主要方向是深化应用。我却认为,转型才是大问题。用高新民的话来说,这意味着强调战略融合与模式创新。从这一背景看,钱大群说的最触及要害。   首先,转型是基业常青的真正保证。   IBM是IT业中的第一个百年老店,它比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中央企业,更符合国资委做强做优的要求。做优,必须围绕基业常青,把转型当作内在能力。   IBM就是转型的典范,钱大群说:“IBM之所以能够活到100岁,还生气勃勃,要害是控制了变与不变的艺术。企业要晓得自己什么能变,什么不能变。不能变的那些就是你这个企业的基因,就是企业的命,命是一定要坚持的,其他的都可以变。而且你该坚持的越坚持,那么该变的就越轻易变,这就是有坚持能力善变化,即持以可变,变以可持。”   这是基业常青理念的标准表述,即企业除了核心价值不变,一切都可以变。这里的基因,是指核心理念,而不是一般说的禀赋,如电信基因、电力基因。这里的“一切”主要指禀赋。转型强调的是企业改变对于禀赋的过度依赖,随时根据环境变化,具备整合新的资源的能力。以前是做电信的、做电脑的,如果环境要求做数据,一样可以转型成功。这样的企业,才谈得上做优。   其次,转型的关键在领导力。   片面强调信息化应用,包括深化应用,从实践中看暴露的问题是,企业被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了,但领导力却仍然处于小生产状态。在决定企业命运的顶层决策上,领导仍然像十七、八世纪的欧洲君主那样,一个人凭感觉关门决策。这带来两个不利于企业做优的顶层上的问题,一是决策的小生产,无法保证战略优化,企业只是被动执行,难以真正响应环境变化;二是即使核心价值很好,但缺乏全员对企业核心价值的保持力,上上下下像面对君主的南面术一样,君心难测,凡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企业在操作层面不知为什么而变,只能就禀赋谈禀赋,企业基业常青因子不能进入企业的末梢。   信息化最大的作用,不是技术应用,而是机体转型,从做优,或基业常青角度讲,领导力需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即提高对企业核心价值的全员保持力,这样企业上上下下才懂得变的所以然,才不会为过时禀赋所累,才不会因此积重难返,而是在环境变化面前保持应变活力。   第三,转型的灵魂是智慧。   我们谈了多年发展方式转变,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因为只从技术角度在谈,而很少谈人的转变。比如只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科技进步等等,都是在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在的东西。但转型首先是人的转变。   智慧是全方位的。IBM说的THINK,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我认为是一个体系。其中所指体系是指意义,按智慧的标准,要做有意义的事,光有价值却没有意义,价值早晚也会失去;能指体系是指数据,智慧不光存在于脑门中,而且可以外化到由数据构成遍及整个世界的信息空间;三是能指与所指的行动联接,通过“思维”让世界变得智慧化。当意义主导世界时,能源、环境、自然和人力资源的消耗才能降下来。   越优秀的企业,越需要转型。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ciweek.com